本报讯 (记者 李洋) “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具有广阔的科技应用场景。”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李晓龙10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持续巩固提升世界领先技术,集中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惠民的实用技术,整体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不少领域已经实现了“领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技术加速突破。聚焦科技前沿、民生改善、工程需求,实施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组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攻克大跨度、大空间、复杂结构、绿色低碳、智能建造和城镇给排水等方面一大批技术难题,为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2021-2024年,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极端气候区超低能耗建筑关键技术、高层建筑降载减振技术等39项新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第二,新材料不断涌现。推动引导建筑材料研发、生产、检测、应用等单位协同攻关,创新出光伏建筑玻璃、自修复混凝土、气凝胶保温材料、高性能隔声毡等一大批新型材料。这些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性能,减少碳排放,降低维护成本。
第三,新装备迭代升级。打通工程装备科学研究、实验研发、推广应用链条,一大批新型装备成为推动工程建设的“利器”和彰显大国建造的“国之重器”。如,新型“造楼机”更加集成化、更加轻量化、更加智能化,可以自动纠偏、智能监控,实现全天候封闭作业,具备多工序立体流水化施工能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第四,新应用高效赋能。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工智能(AI)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大幅度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和安全韧性。如,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的“城市大脑”,可以全面感知城市体征,辅助决策指挥,科学预测预警,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过去5年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大力发展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推广应用先进成套技术体系和新装备、新材料、新产品,培育绿色建筑经济增长点,优化建筑市场环境,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建筑产业规模也屡创新高,2024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2.7万亿元,实现增加值9万亿元。与此同时,建筑业现代化程度实现大幅度提升,深中通道、北京冬奥场馆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工程,盾构机、架桥机、造楼机等一批大国重器,雅万铁路、卢塞尔体育场等一批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成果,赢得世界瞩目和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