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伟
科技创新的本质是探索未知,失败本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不能构建科学的容错机制,形成宽容失败的共识,必将直接导致创新者底气不足、动力不够,甚至陷入“多做多错”的焦虑,长此以往,必然会掣肘科技创新突破的进程。
涵养活力、积蓄动力,科技创新离不开宽松的环境,必须用好宽容的力量。唯有宽容失败,才是尊重规律,才能让更多的人有勇气去探索、去创造。
宽容可激发创新锐气。创新之艰难,难就难在没有捷径可走。所谓“善败者不亡”。唯有善待失败,才能让创新者“轻装上阵”;唯有善待失败,才能涌现出更多的创新者。
正如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所说:“我们要宽容‘歪瓜裂枣’,允许异想天开。如果没人敢犯错误,就没人敢去冒险,创新就成了一句空话。”正是这份宽容,奠定了华为从逆境中突围的底气。
宽容失败,能让创新者气更昂、胆更壮,放开手脚、勇往直前。
因此,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既要给探索者留出足够的时间长度,也要有给梦想者留下试错空间的气度。
当然,宽容不是无原则的纵容、不作为的放任。“宽容失败”也不是瞎折腾的“挡箭牌”,必须制定“辨错”的严标准、细规则,才能防止少数人钻了“宽容”的空子。
鼓励做“难而正确”的事,就要为创新者扫除后顾之忧。能否理解并宽容失败,让创新者拥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勇气,考验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创新风险的承受能力,也考验一家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木竞秀,在全社会掀起一场场创新热潮,用好宽容的力量,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