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伟
近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制定并印发《深圳市科技创新领域宽容失败履职尽责认定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为深圳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提供了系统化、可操作的制度保障。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这8个字引起各界强烈共鸣。多位业界人士向记者表示,用制度安排保护创新的积极性,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一种生动写照,成为千行百业大胆创新的根本保障。
破解“风险悖论”
宽容失败,需要有确定性、规范化的政策引导。此次深圳市发布的《指引》明确了宽容失败、履职尽责认定工作的适用范围、实施主体、勤勉尽责、免责情形等。
“这是对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理念的操作化、实践化探索,也是当前政策对财政研发投入初心使命的回归和对科技创新风险规律的遵循。”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认为,该《指引》的核心内容在于,通过明确履责边界和免责规则破解在公共研发中高风险和基础性研发活动普遍存在的“风险悖论”。
他分析指出,公共研发投入的本意,是填补基础研究以及高风险、高收益领域里市场投入的空白,解决市场化研发难以应对的市场失灵和对风险的回避问题。但通常来说,公共投入又有着非常严格的绩效要求,这种投入刚性的绩效约束和研发本身的高风险性之间,就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还进一步导致公共研发投入的“雪中送炭”功能弱化为“锦上添花”。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长城战略咨询董事长武文生认为,该《指引》涉及范围广,涵盖深圳市范围内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时明确履职尽责的认定工作程序,减少创新监管的模糊地带,确保监管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深圳市完善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为其他城市在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政策体系方面提供了借鉴样本。
确立创新“零顾虑”
持续在鼓励创新与宽容失败之间探索平衡之法,不是简单的政策优惠叠加,而是要通过制度性、系统性的规则创新,让科研人员安心、金融资本定心。
“我们要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举例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就明确提出坚持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为有效解决重点领域关键“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提供源头支撑;《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也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做出系统性和制度性安排,旨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宽”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
随着创新进入“深水区”,今年以来,江苏、山东、海南、天津、广州等地均出台了科技创新尽职免责相关政策。
肖尤丹提出,在宽容失败的政策制定上,仍有多个具体维度和扩展空间可以深入,结合公共研发的特性与实践需求,可从多方面推进。
他提出了3个重点方向:按公共研发类型细化容错规则是重要一环,按失败原因明确免责边界同样关键,结合项目管理模式调整容错标准也不可或缺。
“通过上述维度的细化,既能让宽容失败的政策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也能在鼓励科研探索与规范责任边界之间形成平衡,最终激发公共研发的创新活力。”他说。
王鹏提出,从覆盖创新全生命周期看,政策需要从验收免责延伸至决策前瞻性选择、资源分配设风险准备金、成果转化支持技术突破但市场失败的项目等环节;从强化事前资源保障看,要建立风险共担基金(政府/企业/资本参与)、开发科研失败保险(财政补贴)、推行弹性预算,降低创新风险;从突出过程价值与长期赋能看,要将考核纳入“试错次数”“迭代速度”等指标,建立长期绩效跟踪,严惩“伪创新”的同时免责探索性失误。
为科技创新“撑腰”
不少人提问: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法律保障机制,给科技创新者撑腰鼓劲,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首先需要各方面凝聚广泛共识,聚力打通堵点卡点。”多位业界专家表示,创新本质上是面向未知领域的探索,只有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达成宽容失败的共识有利于创新生态的加速形成,强化多主体间协同信任、缩短科产融合周期。”武文生指出,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有助于鼓励创新主体挑战更多创新“无人区”,开展高风险、长周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催生原始创新、裂变产业新赛道。
肖尤丹指出,在推动未来城市发展、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凝聚宽容失败的共识意义重大,尤其是针对政府科技投入而言。
他强调,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突破,本质上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试错与失败是必经环节。政府科技投入多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的前沿领域,未知性更强、突破难度更大,失败是常态。只有尊重这一规律,才能让政府科技投入真正发挥探索引领作用。
同时,政府科技投入的容错导向会传递“鼓励探索”的信号,吸引创新人才、撬动社会资本,推动形成包容试错的城市文化,为未来城市在科技与产业融合中抢占先机提供深层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