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8日
第A16版:先进制造

机器人打擂:“赛事是最好的练兵场”

  加速进化T1机器人踢足球。

  本报记者 李洋/摄

  ▶ 本报记者 李洋

  8月14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举行。

  在近日举办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机器人运动有关赛事亮点纷呈,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到机器人在运动领域的独特魅力。

  从专业赛事到日常训练,从竞技辅助到赛场服务,机器人在体育竞技领域的身影愈发活跃,花样百出的赛事也不断刷新着人们对机器人能力的认知。

  体育赛事

  成技术“练兵场”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参赛机器人大显身手。

  在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展区,两台人形机器人立于舞台中央,正配合着舒缓韵律打出太极——揽雀尾时臂展圆活,云手间步随身换,金属关节竟行云流水般演绎出传统太极的温润韵味。

  不远处的擂台赛上,宇树科技G1机器人则展现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它戴着拳击手套,勾拳踢腿间尽显力量感,刚柔并济的机器人运动场景令人目不暇接。

  在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加速进化”)展区的仿真绿茵场上,另一场精彩正在上演:人形机器人专注控球,准备向球门发起进攻,守门员则身体前倾、目光紧锁来球,严阵以待。这场紧张激烈的机器人足球赛,主角们正是不久前在2025RoboCup巴西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上夺得冠亚军的“老将”——加速进化T1机器人。

  为何企业纷纷切入机器人体育竞技赛道?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加速进化全球化负责人李超逸在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时给出答案:“赛事是最好的‘练兵场’。”

  他说,机器人在球场上能集中锻炼三大核心能力:运动能力(走、跑、踢的拟人化)、多机协作(从2V2-5V5的配合)、单体决策(判断场上位置与行动逻辑)。“这些在球场上练就的能力,未来完全可以迁移到家庭和工业场景中。比如识别能力,现在能精准识别球、球门、对手,未来就能应用于识别家庭物品、理解人类意图,进而学习如何与人类友好互动。”

  “更重要的是,赛事要求机器人每次都能稳定完成动作才能获胜。这种对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严苛考验,正是赛事的核心价值所在。”李超逸说。

  不过,李超逸坦言,未来要实现机器人与人“对打”,至少要迈过3道关:一是运动能力要更接近人类,目前机器人摔倒后爬起、快速变向仍不够流畅;二是多机协作要像足球队一样具备战术意识;三是决策速度要追上人类运动员的反应——专业球员能瞬间判断传球还是射门,机器人则需要更高效的算法支撑。“我们计划通过优化本体性能和扩大开发者社区,逐步突破这些难点。”

  从赛场到生活

  机器人需闯“适配关”

  机器人在赛事中展现出的进步令人欣喜,但其在实际场景的应用仍待拓展。今年4月,北京经开区举办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大赛,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松延动力”)的“小顽童”N2夺得亚军,迎来高光时刻,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人能广泛替代人力。

  松延动力首席财务官韩深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机器人可能只能在特定场景替代劳动力,尚无法满足通用性替代要求,例如在工厂生产的精准化要求方面,机器人仍有提升空间。他同时提出,目前国内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可能与国外趋同,在教育科研、文旅商演等几个领域,机器人渗透较高。

  “要想应用到服务场景和工业场景,需要解决很多适配问题。”李超逸说,以服务业为例,机械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我们做踢球机器人,也是希望在这个场景中逐渐训练出这类能力,比如现在是机械之间踢球没问题,未来机器人和人踢球时,就不能随意冲撞人,体重不能太重,摔倒时不能伤人等。”

  李超逸表示,要让机器人进入服务和工业领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安全、场景适配以及常见的知识库储备等,对机器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机器人真正走进家庭还需要多长时间?据李超逸判断,5年内会有部分场景落地,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满足3个核心条件:安全、价格亲民、功能精准。“现在我们在量产能力和交互体验上还有提升空间,但行业发展速度远超预期。”

  对于未来的发展路径,李超逸表示,从短期看,加速进化仍聚焦开发者市场和科研教育;但从长期看,一定会走向家庭和特定工业场景,其中家庭场景会从陪伴、简单家务切入,比如陪孩子学英语、捡袜子、收拾垃圾。

  从赛事练兵到技术沉淀,从开发者生态到家庭场景落地,加速进化的路径清晰而务实。正如李超逸所言:“机器人走进生活,靠的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硬件、算法、开发者能力的螺旋上升。在这条充满挑战的赛道上,以开放姿态连接各方力量,或许正是加速进化的核心竞争力。”

2025-08-18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5410.html 1 <p>机器人打擂:“赛事是最好的练兵场”</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