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伟) 3月28日,中关村示范区14家未来产业园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论坛上集中揭牌,包括中关村(海淀)生物智造产业园、中关村(海淀)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中关村(朝阳)工业AI产业园、中关村(朝阳)国际空天产业园、中关村(昌平)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中关村(昌平)智能眼科医工产业园、中关村(丰台)低空技术产业园、中关村(丰台)卫星互联网产业园、中关村(通州)创新医学转化产业园、中关村(顺义)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中关村(大兴)国际核酸药物产业园、中关村(大兴)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园、中关村(房山)绿色能源产业园、中关村(房山)智慧医工产业园。加上此前揭牌的6家,至此,中关村未来产业园已实现20个未来产业领域全覆盖。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未来产业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2023年9月发布的《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系统布局了北京市未来产业发展的具体方向和实施路径。通过一年多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北京市未来产业集聚版图不断扩大。
北京市在未来产业的多个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突破: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天工”为全球首个实现连续攀登大高差阶梯的人形机器人;全球首个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在京发布;中国首款干细胞治疗药品艾米迈托赛注射液获批上市;北京量子院团队创百公里量子直接通信速率世界纪录;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完成国内民企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测试里程突破5000万公里大关;3735辆氢能车辆逐步构建绿色运输动脉。
此次中关村未来产业园集中揭牌,标志着北京市布局建设的20个未来产业将全面提速,驶入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