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争粉
“未来产业作为前沿技术驱动的新兴领域,正处于孕育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战略性、引领性和颠覆性特征,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活跃变量’。”3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柏杰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表示,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市场潜力,成为各国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
目前,我国未来产业的推进成效显著。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重点从组织引领、赛道布局、企业培育、产业集聚等方面着手加快培育未来产业,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低空经济/通用航空、新型储能(固态电池等)、清洁氢、算力芯片、细胞与基因治疗、元宇宙将成为2025年未来产业十大重点赛道。”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所长蒲松涛发布《未来产业新赛道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时介绍说。
在通用人工智能赛道,深度求索、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开发出越来越多世界领先的代表性大模型。目前,许多城市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逐步发力:北京出台《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力争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辐射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上海进一步探索大模型的新型开源和推广模式,推出更多具有示范性、标准性的应用场景——2023年9月,“模速空间”投入运营,已聚集100余家大模型企业,带动周边落地200多家AI企业。武汉、杭州等城市也表现出逐渐赶超的态势。
在商业航天赛道,商业航天正逐步从政府驱动走向民间、市场驱动的发展态势。
“在商业航天领域,有两种主要路径值得关注。”蒲松涛表示,一是以发射场建设为基础,围绕发射的全流程服务构建产业集聚区。以银河维珍港为代表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座为特定目的而建造的商业太空发射场。另一种则是通过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力量,通过卫星、火箭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构建产业集群。
在具身智能赛道,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制作紧密融合的产业形态,正处在发展上升期,其围绕工业应用以及家庭应用,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能,全球涌现出包括宇树科技在内的很多人形机器人龙头企业。我国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均已构建人形机器人发展集聚区。
《报告》同时显示,美、德、日、韩等发达国家已形成差异化竞争策略:美国在量子科技、AI、6G等领域构建全链条生态;德国依托工业4.0基础深耕智能制造;日本聚焦“社会5.0”愿景推进氢能革命;韩国则集中突破半导体与量子计算。
实际上,我国各地方政府正加速形成特色化布局。数据显示,北京市已锁定20余个细分方向,重点培育通用AI与商业航天;上海市打造未来健康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在低空经济领域形成联动发展。
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的未来产业,具有显著的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
“每个赛道的发展,实际上都需要一定的阶段,当前很多赛道仍处在产业化发展初期,可能还需要5—10年甚至10—15年乃至更长时间推动发展。”蒲松涛表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群策群力,围绕政府和市场联动,分类制定落实举措打破行业体制机制壁垒。
“同时,面向短期和长远布局,加快重点方向技术、产品、企业、生态一体化推进,特别是深化中央与地方协作,因地制宜发展未来产业。”蒲松涛表示,此外,还应强化供给和需求协同,推动产业资源高效对接和深度融合,并统筹战略性与绿色、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我国未来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
“我们正站在重要的时间窗口。”蒲松涛表示,2024—2027年全球将有62%的未来产业技术进入成熟期,我国在7个赛道具备领跑潜力。随着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数据要素流通机制等基础制度的完善,中国有望在2035年形成3—5个具有全球主导权的未来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