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立彬
8月8日,黑芝麻智能在港股挂牌上市,成为“国产智驾芯片第一股”。然而,上市首日即破发,开盘价18.8港元/股,较28港元/股的发行价下跌32.9%。截至当日收盘,黑芝麻智能跌26.96%。
随后,地平线和文远知行的首次公开募股(IPO)进程也有了最新消息:地平线通过中国证监会IPO备案,文远知行寻求通过美国IPO和私募筹资不超过4.4亿美元。
一年来,已有超过10家自动驾驶概念企业传出上市消息,如此集中扎堆上市为哪般?
巨额亏损,需持续输血
目前,绝大多数自动驾驶概念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而从黑芝麻智能、地平线和文远知行的招股书看,亏损十分严重。
2021-2023年,黑芝麻智能分别亏损23.57亿元、27.54亿元和48.55亿元,3年亏损近100亿元;地平线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11.03亿元、18.91亿元、16.35亿元;文远知行净亏损分别为10.073亿元、12.985亿元、19.491亿元。
据了解,亏损主要源自巨额的研发成本。
2021-2023年,黑芝麻智能的研发费用逐年攀升,分别为5.95亿元、7.64亿元和13.63亿元;地平线研发投入分别为11.4亿元、18.8亿元、23.66亿元,分别占同期收入的245%、207.6%和152.5%;文远知行的研发费用则分别为4.432亿元、7.586亿元、10.584亿元。
洛克资本分析师邓鑫涛认为,自动驾驶跑底层数据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训练费用,需要不断“输血”。一旦后续资金跟不上,跑的模型就无法形成商业化的产品。
从上述3家企业的过往融资情况可以看出,自动驾驶类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极其庞大。自成立以来,黑芝麻智能共进行10轮投资,累计吸收融资6.95亿美元;地平线自2015年7月成立至今共完成了11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约为23.6亿美元;文远知行先后完成10轮融资,公开融资金额累计超过10.9亿美元。
目前,面对股权市场的寒冬,继续进行大规模融资正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上市就成为必然选择。
力合清瞳基金总经理胡洋表示,目前一级市场融资困难,再加上此前已有一些自动驾驶企业成功IPO的先例,因此相关企业纷纷做出同样的选择,以期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并加速商业化进程。
不要倒在黎明之前
得益于从上到下各类支持政策与产业端的共同催化,自动驾驶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与成熟的关键阶段,前装量产、大规模应用及实际交付正加速推进,商业化大幕已经开启。
胡洋表示,从技术和行业看,自动驾驶已来到变革时间点,大规模应用只是时间问题,前期创业企业更多的是埋头做研发,如今到了“亮剑”的时刻。
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建有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开放测试道路3.2万多公里,发放测试牌照超过7700张,测试里程超过1.2亿公里,各地智能化路侧单元(RSU)部署超过8700套,多地开展了云控基础平台建设。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杭州等地已开展相关试点示范,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从事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等商业化试运营。
随着政策对车路云协同和自动驾驶的倾斜以及自动驾驶的运用展现,将会有越来越多消费者意识到自动驾驶的巨大优势,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或将更受欢迎。例如,问界M9上市6个月后大定突破10万,而智能驾驶是重要卖点。M9搭载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辅助,具备AR实景贴合、智驾路线提醒等多种智驾功能。
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服务市场规模达1611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2223亿元。麦肯锡预计,到2030年,中国或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将创造超过5000亿美元的收入。
虽然前景光明,但相关企业若不能持续获得输血,尽快实现商业化和规模盈利,亦有可能会退出市场。
今年年初,曾经的“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在美IPO不满3年黯然退市,原因之一就是其业务难以大规模开展;5月份,自动驾驶独角兽企业Motional宣布停止商业运营,原因是Robotaxi迟迟难以商业化落地。
胡洋认为,上市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大部分企业选择上市也是无奈之举。“大家最后寄希望的是时间,希望通过行业的不断发展能坚持到市场大规模应用和盈利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