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4日
第A12版:高新产业

企业扎堆布局 钠电池产业化提速

  ▶ 本报记者  叶伟

  近日,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等主办的第二届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上,公布了全国首批钠离子电池测评结果,中科海钠、鹏辉能源、蜂巢能源等17家企业的产品通过测评,钠电池产业化有望加快。与此同时,多家企业加快布局钠离子电池赛道,并推动钠电池示范应用进程提速。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俞振华表示,我国在钠离子电池赛道上已取得一定的领先地位,但目前其仍处在产业化初期阶段,生产规模尚未铺开,其综合成本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因此行业要持续深入推动钠电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产业化进程加快

  为进一步推动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和标准体系建设,更好地了解行业现状,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等组织开展了全国首批钠离子电池产品测评活动。据统计,通过测试的产品平均能量密度为104.1Wh/kg,排名居前4家企业的产品能量密度在120-130Wh/kg之间。

  比亚迪储能及新型电池事业部总经理尹小强说,在钠电正极材料开发方面,目前比亚迪层状氧化物材料的能量密度达到140Wh/kg,循环次数达到3600次。预计到2025年层状氧化物材料的能量密度达到180Wh/kg,循环次数达到6000次;聚阴离子材料的能量密度达到150Wh/kg,循环次数达到1万次。

  近年来,钠离子电池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内相关企业加快钠电池技术研发和突破,推动钠电池产业化不断加快。

  俞振华表示, 作为储能界的“新秀”,钠电池凭借其国内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低成本、长寿命、宽温区和高安全性能等优势脱颖而出,受到众多企业青睐,纷纷布局钠电池产业赛道。

  中科海钠总经理李树军表示,2021-2022年是钠电池产业化的准备阶段,2023-2025年则是产业化实施阶段。如今已然来到产业化实施期,在这一阶段,行业需要测试市场、完善技术、定型产品。他预计,到2026年钠电池将开始进入产业化成熟阶段;到2030年形成TWh规模的产业,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和应用生态。

  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在产业化加快的同时,钠电池应用场景也在不断丰富。7月14日,鹏辉能源与青岛北岸控股集团签订5MW/10MWh钠离子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合作协议,此项目位于青岛北岸控股大数据中心,首次实现钠离子电芯在北方储能电站的大规模应用,标志着鹏辉能源钠离子电芯正式导入市场,进入规模化商业应用阶段。

  同日,美联新材公告称,该公司控股孙公司辉虹科技签订普鲁士蓝(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首张吨级订单,将应用于储能领域。7月1日,美联新材参与的首个普鲁士蓝钠离子电池储能示范项目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管理培训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是全球首个普鲁士蓝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正式投入商业应用。

  俞振华说,目前,钠电池在储能领域已开始一些规模化的示范应用,未来在用户侧储能、数据中心、基站储能等中小型储能领域有望率先渗透。

  同时,A0级和A00级电动汽车也被认为是钠离子电池应用的另一重要领域。今年2月,思皓新能源与中科海钠联合打造的行业首台钠离子电池样车正式公开亮相;比亚迪钠离子电池将在今年下半年量产上车,搭载车型或为海鸥,新车将率先采用钠离子和铁锂电池混装的方案。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产业化加快,钠离子电池可广泛应用于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多措并举促行业发展

  当前,我国钠电池产业化进程正在提速,但是行业发展还处于前期的成长培育阶段,存在基础研究尚不完备、核心材料亟待突破、核心工艺仍需完善等问题。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加大统筹谋划的力度,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电子基础处处长金磊表示,要加强产业顶层设计,统筹资源支持钠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及产品研发,从促进前沿技术攻关、完善配套政策、开拓市场应用等方面,统筹引导钠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根据产业发展的进程,实时完善有关产品目录,促进性能优异、符合条件的钠电池在各新兴领域加快运用,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李树军说,作为钠电池行业企业想要走远,需要具备3个前提:资金保障、工程化能力和实现技术闭环。比如,资金保障就是需要在技术研发方面连续投入。

  俞振华表示,要加快钠离子电池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同时加强钠电池标准体系研究,推动钠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能源转型、“双碳”目标实现作出更多贡献。

2023-07-24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51492.html 1 企业扎堆布局 钠电池产业化提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