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9日
第A9版:创业孵化

追忆百余年留学归国报国梦

  ▶  本报记者 邓淑华

  今年是中国第一批官派学生留美150周年。1872年,曾赴美留学并促成中国第一批官派学生留美的容闳,带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百年留学大潮。

  “从晚清至今,我国经历了6次留学潮,从探索到奠基,从曲折前行到风起云涌,数代留学回国人员在推动中国历史的进步与革新中贡献了自身的力量。”《海归中国》作者之一、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表示。

  从探索到奠基

  1645年,年仅12岁的郑玛诺前往欧洲留学。沉寂200多年后,广东青年容闳1847年赴美留学,并于1854年回到故土。我国留学潮的开端则始于清末民国时期。由于时局动荡、战事频仍,这一时期救亡图存的中国,萌生出留学的科学救国思潮。

  “第一次留学潮是1872-1900年的留美幼童和海军留欧。”苗绿介绍说,“在容闳的推动下,清政府从1872年起,每年派赴美幼童30名,连续4年。这些幼童回国后在多个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包括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等。与容闳率领幼童赴美差不多同时期,清政府洋务派派出海军留欧学生近百人。”

  1895年,甲午战争惨败;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国防崩溃,民不聊生,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亡出路。“在动荡时期,官费、自费留学生或东赴日本或远渡重洋,学习西方现代文明,救亡图存。”苗绿介绍说,“1900-1927年,我国出现了留日潮、留美潮、留法勤工俭学潮、早期流苏潮,并有了清华学堂及‘庚款’留学生。留学回国的人中,有李大钊、周恩来、鲁迅、梅贻琦等一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要历史印迹的人。”

  中华民国建立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海外求学专业转向了自然科学、应用科学。“1927-1949年,在第三次留学潮时期,中国留学教育步入较为成熟的阶段。”苗绿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赴海外留学人数锐减,很多留学生毕业后留在国外工作。1949-1954年,共有1424人历经坎坷挫折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科学研究体系和工业基础的建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比如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等。”

  从曲折前行到风起云涌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留学发展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曲折前行、改革开放后的恢复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的风起云涌。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留学教育出现一定缩减,留学进入曲折发展阶段。”苗绿介绍说,“在中苏友好结盟时期,中国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规模派遣留学生。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派出的1.8万名留学生全部回国。他们中有‘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等。”

  1978年,我国留学教育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放开了自费留学,“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成为国家支持和鼓励留学的总体方针。1978-2000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约34万人。

  进入21世纪,因为国内发展空间大、利好政策吸引等原因,加之家国情怀,我国留学潮带动了海归潮。这些海归中,已有多人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

  教育部数据显示,1978-2019年,40余年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到656.06万人。如今,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国。

  形成良性国际人才循环

  纵观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留学与归国之路,“奋斗始终是留学主线,留学生从最初的救亡图存、报效祖国的奋斗,发展为如今的发展求变、自我梦想实现的奋斗;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和‘个人’二者之间关系的变迁,留学从最初单纯的爱国情怀,发展为爱国情怀与个人发展共成长;留学群体正由精英向大众的方向转变;中国留学生对留学的主要追求,从单纯追求先进技术,向追求技术、文化、生活品质多元融合发展;近20多年中国的留学活动从单向流动转为双向流动;留学逐渐从政府主导的公费留学,更多地转变为市场行为的自费留学。”苗绿表示。

  苗绿表示:“从留学潮到海归潮,从寻找拯救中国的道路到探索建设中国的方式,再到回答如何创新中国的命题,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国际人才良性循环现象,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2-09-19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28691.html 1 追忆百余年留学归国报国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