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4日
第A3版:热点

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到底争什么

  ▶ 本报记者  李洋

  “不直接从事市场化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依照章程管理,实行理事会(董事会)决策制、中心主任(总经理)负责制、专家委员会咨询制……”2020年4月,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如何建设备受关注。在关注这种新型科技研发组织形式的同时,人们更瞄准了文件中提到的“到2025年,布局建设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近日,伴随着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上海揭牌,该目标又迈进了一步。据悉,该中心是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3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共同建设。

  旨在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近年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相关政策不断出台,从工作指引、总体方案到管理办法,不断细化落实,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3个专业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同时,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也在积极开展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其中,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分别于2020年12月底和2021年4月揭牌成立。

  “我国推动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要是为了应对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突破涉及国家长远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构建和完善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韩凤芹对记者表示。

  比如,此次揭牌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明确四个方面的功能定位:一是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推广完善创新机制与改革经验,探索实践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二是建设长三角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包括集成创新平台和专业研究所,组织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创新,组织跨区域跨领域重大技术攻关;三是发挥长三角产业技术升级推进器作用;四是形成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枢纽能力。”江苏产研院国内合作部副主任、业务总监孙海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说,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一道构成我国技术研发体系,并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学研发体系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实现了国家统筹布局。“区别于以往自下而上的机构设立申请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具有更为鲜明的国家战略导向,无论是综合类还是领域类,都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国家整体布局。”肖尤丹说。

  机制灵活

  不争名利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探索采取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建构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

  “在创新机构管理模式上,总体方案明确创新中心建设针对不同领域竞争态势和创新规律,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探索不同类型的组建模式,明确创新中心依照章程管理,并提出创新中心可以采取‘一所(校)两制’等模式构建科研与市场协同衔接运行机制。”肖尤丹说。

  韩凤芹也表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往往具有独立法人主体地位,实行能够激发人才活力的人才选拔、收入分配与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实行多元化投入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等诸多优势。

  比如,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就是采取“理事会—中心本部—专业技术研究所”的运营机制,按“一套机制、一个团队和一体化管理”的方式,充分发挥三省一市各自优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开展跨区域跨领域的创新分工与合作,更大范围、更广视野、更高效率推动长三角区域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技术攻关和体制机制的一体化,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构建一个面向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真正实现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

  此外,在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企业主体地位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首个以独立企业法人实体形式建立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采用了投管分离的扁平化组织结构,股东会、董事会、战略指导委员会为中心的主要决策机构。肖尤丹分析说,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主要由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联合科研优势突出的高校院所、骨干企业等,集聚整合相关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带动上下游优势企业、高校院所等共同参与建设。其中,骨干企业和优势企业是中心建设的核心力量。

  “以企业方式运行,也是服务企业、发挥企业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总体方案要求创新中心既不养人、也不养事。采取会员制、股份制、协议制、创投基金等方式,吸引企业、金融与社会资本、高校院所等共同投入建设。因此,以企业方式运行可能是当前符合建设要求的法律治理机制。”肖尤丹说。

  未来怎么建

  专家来支招

  科技部、财政部出台的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应该突出“少而精”的建设原则,聚焦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部署以及关键领域技术创新需求,有序组织推进。

  相比于领域类的技术创新中心发展起步较早,积累了较多的新型科技研发组织运营管理经验,目前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均处在建设初期,相应运行发展经验较少。未来怎么建?

  韩凤芹表示,我国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要发挥创新性模式的作用,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政府对技术创新中心放权。要让技术创新中心在运行机制、项目管理、成果转化、人才选拔、薪酬设计、绩效考核、协同开放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先行先试能够具有充分自主权。二是技术创新中心本身建立起能够适应创新模式的制度体系。上层政策再好、自主权再高,没有好的基层制度接住也难以真正将政策落地。这些基层制度包括人才、薪酬、考核等方面,需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三是要推动形成包容审慎、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对新模式给予容错纠错空间,以领域产业发展为导向鼓励探索更多的创新模式。

2021-06-14 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22981.html 1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到底争什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