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8日
第A4版:热点

赵皖平:建立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长效机制

  ▶ 本报记者  李洋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虽然脱贫攻坚战已然收官,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贫困县摘帽后群众生活仍不够富足,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还需筑牢基础。在履职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发现,在“三农”发展路上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特色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将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由于农业设施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盈利薄等原因,多数镇、村规模性特色产业难以形成。部分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但因宣传不足、开发不够等原因,整体效益欠佳。此外,刚脱贫的群众,生活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工作稍有松懈,就有可能重返贫困;一些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因缺乏政策支持,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致贫因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难度也在加大。

  为建立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长效机制,赵皖平建议,要持续补齐“双基”建设短板。各级政府应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和其他相关行业部门资金,持续加大“双基”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农村道路、水利、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尤其是要补齐农业上的短板,通过硬化生产路、合理布置机井、疏通沟渠、补牢防洪排涝设施短板等方式,逐步破解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难题。要认真查补偏远地区的短板,重点关注以往政策关注少、有遗漏的地区,以非常之策予以帮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户。只有基础建设提升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更多的企业投资,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要多措并举吸引劳动力回流。”赵皖平说,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家文化”,利用故土情怀唤醒暂时沉睡的乡愁或者让乡愁愈发强烈,从而激励外出人员回家乡投资或回乡就业。出台宽松政策,加大对回乡创业和外来投资人员的扶持力度,在贷款、税收、用人、用地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增加本土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稳步实施农村污水处理、改厨、改厕、改畜圈等整治工程,健全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乡村和谐稳定,为回乡人员创造舒心环境。

  同时,防止脱贫攻坚“悬崖效应”。赵皖平认为,要严格执行现行扶贫标准,既不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标准。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当合理布局、合理规划,避免出现“大马拉小车”的现象。二是坚持“扶贫扶志”教育,合理利用农村传统宣传方式,通过广播会、群众会等方式,持续宣传“扶贫不扶懒”的政策导向,对思想觉悟高、勤劳肯干的群众给予政策倾斜。三是出台约束制度,要对享受国家兜底保障的困难群体,从购房、购车、休闲娱乐、高档次消费等方面进行合理约束。四是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消除或基本消除不同群体在基础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等政策上的差异,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全面增强群众的风险抵御能力;缩小不同群体在产业、就业方面的扶持力度,建立并宣传好一般群众产业发展、本地就业方面政策,促进本地产业集聚发展。

  在强化服务力促产业兴旺方面,赵皖平建议,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通过测土配方、选种育种,从“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如何销”等方面对广大农民予以指导。对设施农业实行统一登记、确认物权、审核发证,引导银行为农业企业提供抵押贷款,政府设立流动融资基金为农业企业提供过桥贷款。聚焦优势产业,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积极申请“地理标志”认证,打造区域农业产业品牌。深入挖掘,整合资源,结合当地民俗、产业特色,丰富乡村旅游内容,让游客前来有的玩、有的看、有的吃、有的带、有的住;规范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市场的秩序,统一建设商业街,加强对居民的服务水平的培训和管理,营造良好环境,吸引游客,提高效益,助推旅游扶贫项目发展。同时,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有知识、有技术的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粮食价格,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群众利益。

2021-03-08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41717.html 1 赵皖平:建立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长效机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