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戈清平报道
“在中国最高级别的双创赛事上,我们与3万多个项目、企业同台竞技,经过数月数轮的技术与产品比拼,最终能脱颖而出实属不易。感谢每一位欧勒姆团队成员和支持欧勒姆电气的朋友,我们将不辱使命,再接再厉,勇攀新高峰。”在获得2019年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电子信息行业总决赛初创企业组二等奖后,欧勒姆电气(惠州)有限公司合伙人侯瀚森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作为最年轻的获奖企业之一,欧勒姆从光学法检测的方向发展新一代检测技术,打破了国外在高精度工业级气体检测领域的技术垄断,实现了快速、准确、低成本的定性与定量检测。其背后的创业故事引人探究。
每天都在解决问题
侯瀚森毕业于山西太原理工大学,通过校招来到珠海格力电器有限公司工作,6年后他辞职开始创业。翻开侯瀚森的简历,简单又明了,但就是这么一个经历简单的人却用一股韧劲,在历经长期的技术积累后,集中力量用了4个多月时间进行最后阶段攻关,在工业级检测领域打破国外垄断,获得了4项专利技术,开发出首个由中国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的工业级微光学阵列传感器芯片和产品。
谈及创业的初衷,理工男侯瀚森在理性中也不乏冲劲。“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蓬勃开展。一方面,我身处广东这片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热土上,自己又年轻,不希望安于现状,想去闯一闯;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自己工作中积累了一些资源,发现周围都在做一些协同创新的事情,特别是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都在向工业领域渗透,而这与自己的专业不谋而合,所以也想出来摸索一下。”侯瀚森说。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公司的不断发展,侯瀚森有了更远的目标:要让“卡脖子”的技术真正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满腔热血投入创业时,侯瀚森却发现一切并不是那么简单。
“创业维艰。创业的实质是每天都在解决问题,每天都在想办法从各种坎上爬过来,运营、人员、技术、成本、融资、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和项目实施等都需要兼顾。”侯瀚森说。
“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要有极强的抗压能力和毅力;要具备持续善于发现问题的以力,并有专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创业过程中,团队的协作、能力的互补、鼓励和互相协调极其重要。此外,对资源的掌握、协调和把控也很重要,而涉及公司发展方向、战略的决断稍有差错可能会危及公司的生死存亡。”侯瀚森感叹道。
聚焦核心技术
打破国外垄断
“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不会被‘卡脖子’。”就是凭着这种信念,侯瀚森和他的团队从光学法检测的方向发展,用超微光学芯片加AI技术,以特定物质对特定光的吸收度不同所呈现出的光谱偏移为检测原理,实现快速、准确、低成本的定性与定量检测。
在此基础上,欧勒姆公司还研发了工业物联网便携式气体检测仪。侯瀚森把这个以微光谱阵列传感器为核心的检测设备定义为行业内第一款工业物联网便携式气体检测仪。
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我们在技术驱动的导向下也十分注重应用领域的延伸,目前这项技术在水质检测领域也取得了技术和产品突破,构建出另一个庞大的蓝海市场。”侯瀚森及团队对公司研发的产品充满自信,也对它的未来报以乐观的期待。
侯瀚森表示,“中国制造”的超高性价比,在“新一代光学传感器及应用”项目中,要打破国外垄断技术壁垒,实现进口替代不仅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也应该充分发挥“中国创造”的产业与行业优势,向差异化发展。
创业需要协同创新
“欧勒姆公司于2017年注册,创始团队主要有3个人,都是当年在北京大学创业进修班上认识的。一路走来,我觉得在创业的路上抱团合作、协同创新很重要。”侯瀚森说,他们3个合伙人都是技术出身,而且技术方向不一样,分别聚焦在底层硬件技术、产品化解决方案技术和平台级软件技术,合起来是一个非常具有战斗力而且完整的集体。
在自身创业的过程中,侯瀚森也对创业有自己的体会。在他看来,“双创”已经进入了2.0时代,单打独斗的时代已过去了,现在是抱团群暖和优势互补的时代,这样才能度过“寒冬”,不断做大做强。
侯瀚森有着理工男专业的幽默感,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创客精神”的理解:“它就是一个力学模型,毫无疑问,要把核心技术与创新深度融合。”同时,他觉得创客要能及时调动项目所需的资源,在各种挑战面前都能迎难而上、宠辱不惊,对产品未来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富有战略性的判断力。此外,整个创始团队也要具备足够的领导能力,遇事敢于决断,生活中充满人格魅力。
侯瀚森认为,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是一个审视和检阅自我的过程。通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展示、曝光和交流,欧勒姆收到多家基金抛出的橄榄枝,公司正在进行Pre-A轮的融资,还获得了一些产业资源的对接,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
“大赛是一个平台和窗口,不仅有政府和产业的关注,也有资本和产业端的青睐,而且在比赛中结识到了很多优秀的创业者和可以协同发展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达成了合作意向。”侯瀚森说,比赛是一个共生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