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罗晓燕报道
“白色污染”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废弃物,对自然环境和公众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已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质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带来了一份题为《关于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的建议。
该建议是基于郑月明多年来深耕可降解材料相关领域的成果,也是对他去年建议的延续。
“近年来,随着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生物可降解材料中对传统塑料最具替代优势的生物可降解塑料产能快速增长。”在郑月明看来,目前国内市场上主流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PL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虽已有中试技术或工业化装置,但产品质量与欧美先进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其他生物可降解材料如环氧丙烷和二氧化碳共聚物(PPC)及聚羟基烷酸酯(PHA)等,距离工业化还有比较远的距离。
“除技术外,还有政策推动力度和成本方面的原因限制了其应用。”郑月明说,一方面,现阶段国内推行“禁塑”政策的省份还比较少。另一方面,与传统塑料相比,生物可降解材料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受成本影响,国内生物可降解材料推广难度较大,虽然潜在需求巨大,但表观消费量仍然较小,加上规模化生产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产品性能也没有传统塑料覆盖的范围广,限制了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推广应用。
“随着快递物流包装产业的发展,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替代需求空间巨大,按替代趋势预估,欧洲潜在需求超过2700万吨/年,中国潜在需求超过1800万吨/年。”
郑月明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一是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合成、改性和回收处理等技术攻关,支持建设工业示范装置。以专项扶持资金、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像支持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产业一样,对生物可降解材料生产企业给予阶段性补贴。二是加大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一次性塑料包装领域推广应用力度,对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的消费者征收附加消费税。三是鉴于生物可降解材料投资强度大,加大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力度,支持行业领先企业在科创板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