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洋报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这也是继2017年5G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后,第三次被“点名”。
“5G今年以来加快了建设速度。虽然受疫情影响,1、2月份甚至3月份可能受到一些影响,但是相关企业在努力加大力度,争取把时间赶回来。现在,在全国各地,每周大概会增加1万多个5G基站。4月份,我国5G用户增加了700多万户,累计已经超过了3600万户。”5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5G网络建设进入快车道的同时,5G终端设备也进入蓬勃发展期。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今年年初到现在,小米已发布了5款5G手机。“去年年底,小米基本上已经清仓了4G手机,全力转5G。目前,我们的仓库是空的,5G手机又上不来。”雷军说,这是疫情给小米制造的最大麻烦。因此,在复工复产之时,小米决心补贴工厂2.5亿元,以此抬升产能。
“5G 推广初期,建网和运维的成本很高,但企业利润水平有限。单纯建设 5G 网络,只能解决信息传输的需求,需要在传输基础上探索智能管控等应用模式。特别是目前大多还是运营商‘拿着锤子找钉子’,拿5G网络去找应用场景。”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说。
“推动5G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社会性工程,深入推进5G发展面临三大难题,需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破解。”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
杨杰解释说,目前面向5G的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尚未建立,制约5G对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赋能作用。一是在5G认知方面,部分信息化程度较低的行业在标准制定、技术演进、设备升级过程中未充分考虑与5G技术相结合,从而导致5G应用的先决条件缺失。二是在产业协同方面,各行业对5G的需求千差万别,5G与各行业的融合过程难度大、周期长。三是在商业模式方面,受5G商业模式尚不清晰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应用5G的积极性不高。
为更好地推进5G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副总经理赵大春建议,出台全国层面的5G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共享和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明确5G基础设施的公共属性。推进社会公共资源共建共享,向5G网络建设开放机关单位、交通枢纽、大型场馆、城市道路等公共资源。
“我国‘5G+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尚存在应用改造起步难、传统制造企业的内网改造难、5G工业芯片和模组尚未批量商用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移动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郑杰建议,加强龙头示范项目引领,引导5G在工业各细分领域合作。加快工业企业5G内网改造,将5G纳入工业无线技术标准,通过5G行业专网、边缘计算等技术实现生产区域网络全覆盖和各类系统数据互联互通,鼓励企业上云、设备上云、产业链上云。加速推进5G终端产业成熟,支持和鼓励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5G芯片、模组、网关,以及工业多接入边缘计算(MEC)等通信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
杨元庆建议,加大各级财政对“5G+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发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打造“5G+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深入挖掘整合行业痛点,引导产业供需两侧加快形成解决方案,形成政府支持、行业主导、市场运作的良好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