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5日
第A3版:热点

科学评价让科研人员回归安静

  ▶  本报记者 罗晓燕报道

  “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展社会研发机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项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的举措。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是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的科技工作者。”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刘忠范说,如何“科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是一切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高科技领域竞争的关键所在。

  人才“头衔”与待遇脱钩

  “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区市纷纷推出各种人才计划,在吸引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各类人才计划名目繁多、杂乱无序,‘帽子’满天飞的现象。”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华田有点担忧,这些人才“工程”“计划”和“项目”,不仅会造成学术界的急功近利,而且容易滋生学术腐败,与其初衷背道而驰。

  甘华田表示,需要尽快清理整顿各类人才称号、工程、计划和项目,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不设就尽量不设,严格控制各类人才计划的数量,坚决制止“头衔”满天飞的乱象,让人才“头衔”与“位子”“票子”等相关待遇脱钩。

  同时,为防止高校争抢有各种“头衔”的人才,导致人才的恶性竞争,甘华田认为,首先应该改变有关部门在评价高校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成就时,只看重各种“头衔”人才数量的现象,制止各高校把“帽子”作为人才引进的标准和成绩,避免人才的恶性竞争和无序流动。

  对此,刘忠范也有类似看法。他建议精简人才计划,从根本上解决“帽子满天飞”和“科研人员盯着帽子做事”的现实问题,让科研人员安静下来,回归学术,做真正有用的事情。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合并归类简化人才计划,并严格控制设立新的人才计划,从认识上改变通过眼花缭乱的人才计划来体现重视人才的思维惯性。

  建立科学人才评价机制

  事实上,近年来,改革和完善科技评价制度的硬招、实招频出。今年2月,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提出要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突出分类评价、注重实效。5月,科技部等6部门发布的《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提出,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

  在甘华田看来,人才评价应减少文章、特别是SCI论文及科研项目和奖励数量的权重。要以创新能力和潜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进步和为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做出实际的贡献为主,让人才“头衔”更多回归为反映科研贡献和学术能力的荣誉称号。

  甘华田建议,应尽快建立一套充满活力的科技人才激励体制和管理机制。积极推进科研人才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学术研究中去行政化,将学术人才的行政管理回归学术本位,打破原有由政府立项、管理、评价的人才体系,建立学术人才管理和评价的新体系。加强人才管理,实行跟踪评估和淘汰制度,取消学术“头衔”的终身制。

  刘忠范表示,在“十四五”期间,应抓住科研人才和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让科研人员真正安静下来,做出属于中国人的“顶天立地”的工作。

  他提出,大幅度精简行政主导的学术评估和人才评价工作,让权力回归学术共同体;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做适合自己的真正有价值和有成就感的东西;引导科研人员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做到既有成就感,又有获得感。

  “真正的科技创新需要科技工作者们心无旁骛地做事,因此培育创新性的文化环境和土壤极为重要,也势在必行。”刘忠范说。

2020-05-25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37349.html 1 科学评价让科研人员回归安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