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近日,2025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在山东省威海市举办,旨在汇聚产学研用等各方智慧,打通从材料研发、电池制造到市场应用的全链条,共促产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作为新型储能技术,钠离子电池凭借资源丰富、低成本、安全性能好等显著优势,正加速迈向规模化应用,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四级调研员王寻在论坛上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产业统筹规划,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优化产品创新生态,推动市场拓展和应用,促进钠离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近年来,我国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钠电池出货量达到3.5GWh,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钠离子电池有着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工作原理,主要通过钠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嵌入、脱出实现电荷转移。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郭楠说:“钠离子电池作为锂电池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受到业界、科研界、资本界的高度关注,产业化进程明显提速,我国钠电产业生态已初步形成,目前已有超过200家企业积极布局,覆盖从关键材料、典型制造到系统集成与应用的全产业链,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钠离子电池的发展与政策的持续支持密不可分。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发展,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加快研发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202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部署钠离子电池等新兴电池的发展,加速推动产业体系完善。
同时,我国钠离子电池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国家标准已发布2项,另有11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正在制定中,并且我国牵头4项钠离子电池国际标准研制工作。
“标准化工作是引领产业有序发展、支撑技术创新迭代、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市场规范成熟的重要基石。”郭楠说,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我国积极开展钠离子电池领域标准体系的顶层规划与设计,正在构建一套科学、先进、协调的钠离子电池标准体系,涵盖安全要求、性能测试、关键材料等多个方面,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王寻表示,目前,我国在钠离子电池的基础研究、材料制备、电池设计与制造方面均取得重要的突破,产品性能和质量不断提升,应用领域逐步拓展,在储能、低速电动车、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场景。
将进入规模应用阶段
论坛上,多位专家和产业界人士认为,当前,钠离子电池产业正处于关键转折期,呈现出技术路线清晰、应用场景聚焦、标准政策护航、商业化曙光趋现的发展势头。
“钠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也是绿色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功率高、低温性能好、安全性能高和成本低等优势,瞄准混合动力汽车、UPS电源、调频储能、铅酸替代等应用场景,以早日实现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表示。
“未来,钠离子电池需在成本控制与性能优化方面持续突破,并提前布局材料回收利用体系,以更好响应市场期待。”哈尔滨工业大学副研究员邓亮说。
“持续加大对钠离子电池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成果创新转化和应用。”王寻表示,我国将加快推进钠离子电池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标准框架,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标准体系,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积极培育和拓展钠离子电池的市场应用领域,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业界鼓励在储能电站、交通工具、分布式储能系统、通信基站等领域优先推广应用钠离子电池产品。
“当前,钠离子电池产业已进入从样品验证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产业逻辑正从‘价格颠覆’回归‘价值创造’,钠离子电池应聚焦其快充、低温与长寿命特性,在特定性能市场率先突破。”北京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树军提出,到2026年钠离子电池将进入规模应用阶段,“随着规模扩大与能量密度提升,钠离子电池成本有望在未来两三年内降低一半,步入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