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争粉
作为一种新的创新范式,场景创新已经成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一种有效方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智能网联汽车驶上“智慧之路”,工业大模型赋能生产线……“十四五”期间,我国一系列突破性创新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技术创新有了“试验场”
场景创新系指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实现新技术的迭代升级和产业的快速增长。当前,全国各地以场景为桥,让创新从实验室走进千行百业和城市各个角落。
早上8时,北京居民熊阿姨熟练地将电动车电瓶推进小区门口的换电柜,30秒钟后取出满电电池,“以前充电要等四五个小时,现在下楼换一下就满电,太方便了。”同一时刻,在南京市聚宝山公园停车场,无人充电车机器人在停车场穿梭,为新能源车主提供“外卖”式上门充电,轻松解决续航焦虑。
城市里这些触手可及的应用场景,勾勒出独特的创新图景。
“场景创新就是给‘黑科技’找个用武之地,把实验室的科技成果变成真能干活的先进生产力。”业内专家表示,现实需求在哪里,应用场景就在哪里,创新也就前往哪个方向。
2020年,华电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科工”)历时7年时间攻克自动化穿越式双小车模式起吊技术难题,然而却在寻找转化中屡屡碰壁。彼时,受困于装卸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安全风险大等传统码头的弊端,唐山港一直在寻求破局之道。
一边有技术优势,一边有场景资源,河北港口集团决定开放集装箱码头25号泊位,与华电科工共同研发新一代穿越式双小车自动化岸桥。历经数次试验,2024年,这一全球首创的技术应用场景落地唐山港,岸桥装卸效率提升50%以上。
“‘十四五’期间,我国场景创新成绩斐然。”知名经济学家、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技术应用推动了众多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同时,在产业增长层面,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以及业态,如首发经济通过创新产品首发场景,带动了消费变革和相关产业发展。
众多城市打响“场景争夺战”
场景创新作为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已成为推动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前,全国众多城市陆续加入场景创新竞赛,打响了“场景争夺战”。8月5日,西宁市发布高原科创场景机会清单、场景能力清单和场景案例清单。该系列清单覆盖西宁市高原科创的高原要素创新领域、高原文旅体验领域、高原生态康养领域、城市共性科技领域,包含50个场景机会,预计释放场景投资规模约32亿元。
8月21日,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青岛市大数据局联合发布《青岛市人工智能场景清单》,包含113个人工智能产业场景机会、136个人工智能产业场景能力,以及100个人工智能政务领域场景机会。
8月25日,湖南省商务厅发布《湖南省重点倍增产业链应用场景清单》,覆盖工程机械、新能源、航空航天和北斗、绿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装配式建筑、先进钢铁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倍增产业链,51项场景信息包含31项核心能力清单和20项场景机会清单。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此前发布的《中国场景创新研究报告2024》显示,国内GDP排名前100的城市中已有65个启动了应用场景创新工作。
“‘十四五’期间,场景创新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行业和各级政府部门普遍认识到场景创新的重要性,将场景作为促进创新的重要资源。”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总经理黄波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场景创新是符合中国特征的新时代创新方法,要发挥我国场景资源丰富的关键优势,大力推动新兴技术发展成为产业新赛道。
构建完整场景创新生态
“城市发布的场景创新清单确实能发挥一定作用。”朱克力表示,从导向性看,清单为科技成果转化指明了方向,让科研机构和企业清楚地知道相关城市在哪些领域鼓励创新,从而更好地引导资源向这些领域汇聚。
“当前,许多城市启动了场景创新工作,发布了高质量的场景创新清单,但总体而言,场景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在黄波看来,开放新技术应用需求仅仅是场景创新闭环的第一步,要想真正完成场景创新闭环,就必须确保供需双方成功对接并建立合作关系,最终完成创新的落地。
关于组织化体系化推进场景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黄波认为,“十五五”期间,场景创新不应局限于城市范围的探索,而是应将视角提升到国家层面,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不同城市和地区拥有独特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场景创新应更加注重因地制宜,打造区域特色。“‘十五五’时期,场景创新将从初期的‘起步’迈向更具深度的发展,场景创新提升的重点在于‘抓重大’‘抓特色’‘抓落地’。”
“场景创新工作的重心将从发布清单转向构建完整的创新生态。”黄波认为,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供需对接等举措,帮助技术提供方和场景需求方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共同完成技术研发、产品验证、市场推广,并且匹配投资等产业孵化举措,帮助新技术最终转化成为新赛道,确保场景创新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北京高精尖科技开发院院长汪斌表示,地方政府应系统性梳理区域场景资源,形成“机会清单”,吸引高成长企业落户。通过开放政府项目和国企场景,将场景资源直接转化为企业订单,解决市场对接难题,实现“场景即订单”的良性循环。此外,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需围绕场景创新深度合作——政府引导政策与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放行业场景,高校提供技术支撑,以需求牵引产业落地,创造更大商业与社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