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贤敏
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和约翰·M·马蒂尼斯3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电路中发现了宏观量子隧穿和能量量子化现象。
长久以来,物理学界一直存在一个根本问题:量子力学的规律能否在宏观尺度显现?本次获奖者的突破性发现回答了这个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量子世界的理解,更将量子现象从微观观测领域带入可操控的宏观工程系统,使人类对量子的操控完成了从原理验证到工程实现的关键跨越,为量子计算技术革命铺平了道路,掀开了人类未来拥有无限算力的新篇章。
宏观量子效应突破人类认知边界
经典物理世界是宏观的,物体运动是连续的,相应的能量也是连续的。例如,当我们将一个球扔向墙壁,可以直接看到球会弹回,绝不会穿墙而过。然而在量子世界,能量是量子化的,只能一份份吸收或释放,粒子可以直接穿过障碍物,这就是量子隧穿效应。
过去,量子隧穿效应被认为只存在于微观的原子或粒子世界。一旦到了由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尺度,这些量子效应就会消失,物体表现出符合人们日常经验的经典物理行为。
而这次获奖成果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传统认知的边界:获奖者通过精巧的实验证明,这种量子隧穿效应不仅存在于微观世界,同样可出现在一个人手可握、包含数十亿粒子的宏观电路中。
他们构建了一个由超导材料制成的电路,中间以极薄绝缘层隔开,形成所谓的“约瑟夫森结”。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条件下,超导体中的电子会结合成“库珀对”,这些库珀对协同运动,使整个系统表现得像一个单一的量子粒子,即宏观系统可作为整体发生量子隧穿,呈现出与微观粒子完全相同的量子特性。更重要的是,它将量子效应从一个只能被动观察的神奇现象,变成了一个可以通过导线连接、测量和控制的工程化系统,为量子技术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关键的物理基础。
1928年,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发现量子隧穿是某些原子核衰变的原因。1970年代,超导理论(BCS理论)和约瑟夫森结的提出为宏观量子现象提供了理论可能。
1980年代中期,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和约翰·M·马蒂尼斯团队针对宏观量子现象进行钻研,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嘈杂环境中捕捉脆弱的量子效应。
理论物理学家安东尼·莱格特将他们的宏观量子系统与著名的“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相比较。
此次获奖研究最直接的影响在于为量子计算技术奠定了基础。获奖者之一约翰·M·马蒂尼斯后来成为谷歌量子人工智能团队的负责人,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随机线路采样任务中200秒钟完成经典计算机需1万年的运算,全球首次宣称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
百年量子世界的回响
2025年是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从2012年获奖的基于中性原子和离子阱的量子测量,到2022年获奖的光量子纠缠验证,再到今年获奖的超导宏观量子电路,一条清晰的产业路径正在展开,并已发展成为当下量子计算的主流路径。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集成量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长,图灵量子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