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海兵
183家非公企业没有党员,65个功能性党支部不具备发展党员条件,大量优秀青年人才处于党组织覆盖盲区……这是3年前,抚州高新区面临的党建难题。如何破解党组织“覆盖难”、人才“入党难”、党员“作用发挥难”等问题,成为彼时抚州高新区亟需探索的重大课题。
2022年11月,在抚州市委组织部指导下,抚州高新区成立“三新”(新经济组织、新社区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青年人才党支部,隶属抚州高新区非公综合党委,由党委办公室主任兼任党支部书记,支委和党员均由专职党建工作指导员组成。
该党支部坚持问题导向,经过探索实践,系统构建发展党员“选优、育强、赋能”全链条工作体系,将发展党员工作延伸至无党员企业。目前,该党支部已发展党员10人,储备优秀青年人才入党积极分子31人,有效提升党组织覆盖率,走出一条党建引领青年人才集聚、党员助推事业发展的新路径。
精准选优
筑牢青年人才党员“蓄水池”
针对组织找不到人才、人才找不到组织的问题,抚州高新区“三新”青年人才党支部将“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寻苗”,从源头上破解“无人可选”的困境。
全域摸排,建立“人才储备库”。该党支部组织16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全覆盖走访无党员企业及社会组织,通过线上线下途径,从高层次人才、青年出资人、“创二代”、专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等五大类核心群体中摸排优秀人才,分类建库、季度更新,确保发展党员“蓄水池”常满常新。目前,已摸排出优秀人才396名,其中35岁以下占比78%、本科以上学历超72%。
“双线”联系,开通入党“直通车”。该党支部建立党建工作指导员+挂单部门负责人“双线”挂点联系机制,引导青年人才向党组织靠拢,按照政治素养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口碑好的“三好”标准推荐入党培养对象,对高层次人才实行不设指标限制,开通“绿色通道”,已吸引87人递交入党申请书。
多维举荐,拓宽“推优”新渠道。该党支部依托抚州高新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500余家群团组织,发挥其联系广泛、贴近一线的优势,常态化开展“推优”工作,确保推优对象来源广泛、质量过硬。通过群团组织推优,目前该党支部已培养31名入党积极分子。
系统育强
锻造青年人才党员生力军
针对培养衔接不足、教育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抚州高新区“三新”青年人才党支部坚持政治引领与专业赋能并重,推动“三新”青年人才从“选得好”向“育得强”深度转变。
分类施教,筑牢根基。该党支部推出“定制化培训套餐”,联合相关部门组建高层次人才联谊会,举办人才沙龙8场,开设“政治理论+产业前沿”定向课程。依托“企业家高级研修班”,该党支部加强青年企业家党规党纪和合规经营培训;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红色驿站”和“工余半小时”学习机制,开展“小而精”培训170余场。
导师帮带,跟踪成长。该党支部建立“政治导师+业务导师”双导师帮带机制,全程跟踪青年人才成长。选派2名非公专职党建指导员作为1名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并明确1名单位领导结对培养,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做到情况明、跟踪实。推行“双向考察、两地公示”制度,通过党支部与工作单位相互印证、综合分析,确保发展评价准确公正。
严格审查,守住关口。该党支部落实预审和联审制度,在确定发展对象、接收预备党员和党员转正3个关键节点实施“过筛式”审查。抚州高新区党群工作部牵头,协调当地纪检、公安、法院等部门开展入党前、转正前联审,同步实行全程纪实,严把党员“入口关”。
靶向赋能
激活青年人才党员新动能
针对党员优势发挥不突出等问题,抚州高新区“三新”青年人才党支部通过搭建平台、树立典型,推动青年人才不仅“进得来”,更“用得好”。
搭建平台,激励“岗位建功”。该党支部广泛开展“三亮三比”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89个、责任区45处,组建党员“揭榜挂帅”技术攻坚队20支,引导党员在一线发挥实效。中志精密党员盛圣华牵头完成5项核心技术攻关,年增加产值超300万元;钧天机械党员李凯领衔工作室解决生产难题16项,助推企业产能提升18%。
典型引路,放大示范效应。该党支部在“新时代赣鄱先锋”“两优一先”等评选向优秀人才倾斜,近年来共表彰高层次人才和技术骨干党员8名,组织“优秀党员进车间”宣讲12场。建立抚州高新区党政班子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机制,帮助解决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23个,增强人才归属感。
创建品牌,打造“红色引擎”。该党支部成立“产业链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开展“党建+技术”研讨。2024年以来,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5项,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12个,助力佳时特获批江西省首个“04专项”,中垣实业等企业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组建青年人才志愿服务队,开展政策宣讲、社区服务、技术培训等活动28场,服务群众超2000人次,有效拓展了党员作用发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