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争粉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在9月5-8日举行的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介绍说,“十四五”时期,我国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340家,重点平台连接设备超1亿台(套),服务企业近400万家次。工业互联网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打通了工业生产的信息大动脉,筑牢了制造业高效运行的数字底座。
伴随我国工业互联网迈入高质量发展、规模化推广新阶段,人工智能(AI)已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变量。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党委书记田川表示,人工智能正从工业互联网的“辅助工具”变为“核心引擎”,赋予了工业互联网实时优化、智能调度等能力。
双向融合赋能产业智能场景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新区的中联智慧产业城,平均每6分钟就生产一台挖掘机、每10多分钟就生产一台起重机和混凝土泵车。
“我们将AI与工业互联网技术深入应用于研发、生产、供应链及服务全流程,实现了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在制造场景的创新落地。”中联重科旗下中科云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光介绍说,中联重科利用AI技术在流程方面实现生产体系精益化、设备方面实现生产设备自动化、管理方面实现生产运营数字化、操作方面实现生产执行智能化,打造端对端的卓越智能制造运营体系,实现制造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最高质量、最大柔性。
位于沈阳铁西区的鞍钢智慧工厂,5G网络覆盖整个厂区。数百个高精度传感器星罗棋布,实时且精准地采集钢水温度、轧制压力以及设备运行状态等关键数据。
据了解,鞍钢集团利用智能模型优化钢水处理工艺,生产成本降低15%,废水排放减少21%。用“AI+”辅助生产和决策,企业的良品率、能耗比等指标均有改善。
“当下,工业互联网正深刻地改变油气储运行业的生产模式。在我看来,最直观的成效就是实现了安全与效率的双提升。”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化部总监王学力表示,在安全保障方面,该企业借助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基本达成了对管道风险的实时监控,并且能够在分钟级时间内做出应急响应。在效率提升上,通过自动分输技术的应用,分输调度操作工作量减少了 80%。同时,借助标识解析技术实现了核心物资“一码到底”,可实时查询物资的采购、物流、库存等详细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这一组数据背后是AI+工业互联网的落地应用与价值创造。
工业互联网成AI落地关键载体
“AI正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工业互联网迈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两者深度融合和双向赋能将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激发融合应用活力,释放要素价值潜力,为推进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创新发展,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说。
“当前,通用人工智能在工业场景落地应用还面临三大挑战。”航天云网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员柴旭东举例说,在可解释性方面,AI大模型还存在幻觉和不确定性,然而工业领域必须机理清晰,而且工业对确定性、稳定性、准确性有更高要求。
“可以预见,未来的智能工厂将是由人与具有具身智能的智能机器人以及智能体的协作构成。”柴旭东表示,特别是依托包括融合工业互联网和AI大模型的新型数字底座与新一代工业软件,打造新质生产力加速推动未来制造模式创新和工业新业态升级。
“深化AI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已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徐晓兰提出,要夯实深度融合底座,强化工业互联网与AI技术协同创新,培育一批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和工业智能体;加快企业数智转型,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数智转型;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快建设工业高质量数据集,强化资金与人才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