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琴
戴上AR眼镜可以看到文物的前世今生、沉浸式体验未来居住空间、近距离感受最新医疗装备“黑科技”……
9月10-14日举行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数智领航,服贸焕新”为主题。来自26个服务贸易前30强国家和地区近2000家企业线下参展,包括近500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其中百余家企业首发190多项新产品、新成果,集中展示了医疗健康、智慧教育、商旅文体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成果。
医疗领域“黑科技”满满
走近通用电气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GE 医疗”)展台便可看到,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核医学精准影像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最新成果PET/CT设备Max Elite+,该设备为中国首次发布并展出,成为医疗展区的一大亮点。
GE医疗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Max Elite+采用行业领先的第三代零噪声数字化探测技术,全影像链融合人工智能(AI)和数字化技术,能够更加精准地采集有效信号,在高清成像的基础上,将全身成像提高约3倍,相较以往降低约一半的显像剂量。
机器人的身影出现在多个展馆,描绘出一幅机器人多场景应用的图景。记者了解到,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在逐渐拓展。
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木谷”)展区展出的数智骨科手术室,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
“长木谷数智骨科手术室是全球首个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系统于一体的骨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智能手术室,填补了国内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骨科覆盖的技术空白。”长木谷展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手术室体系构建了“数据管理—智能规划—精准执行—动态评估—5G远程”完整的骨科诊疗闭环。
AI让农业生产更智慧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展区,一台长满植物的“钢琴”琴声悠扬,弹琴的不是演奏者而是一蓬绿油油的植物。
该展区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台特殊的“钢琴”名为“植物钢琴师”装置,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2025届本科毕业生洪鑫磊设计并创作。该装置采用电极传感器采集植物信号,通过AI+音乐大模型的计算,转化为一段优美的旋律。
记者注意到,不同植物因生理差异展现出各自的音乐“风格”,而观众的触碰也会触发旋律的变化,让植物不再是装饰性的背景,而是共创音乐的主角。
“该装置结合气流传感器、AI 生成图像与可视化交互技术,通过采集植物数据生成‘数字植物’的生长反馈,未来将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该展区工作人员介绍说。
在北京麦麦趣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麦科技”)展区,该企业自主研发的草莓生长大模型产品方案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该展区工作人员介绍说,企业结合农业物联网技术,采集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草莓种植环境数据,通过积累大量的草莓、10余种蔬菜大棚生长数据及作物生长模型,为草莓种植者浇水、施肥、驱虫、遮光等精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让草莓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保障草莓种植品质,同时实现生长周期缩短10%、产量提高20% 。
据介绍,麦麦科技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全流程,其综合打造的70多个数字农场遍布中国,如北京市双河果园、平谷大桃农场与五常大米基地、甘肃苹果种植基地、阳澄湖大闸蟹养殖基地等,通过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打造农业产业从生产技术管理到消费服务的一站式示范基地。
科技赋能文旅新体验
戴上VR眼镜便可穿越到300多年前圆明园一个晴朗的午后,360度探索圆明园40景,俯瞰海晏堂、远瀛观等标志性建筑。
在海淀专题展文化科技融合文旅沉浸式展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行浸式VR大空间体验项目“梦回圆明园”,让圆明园的神秘面纱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变得触手可及。
该展区工作人员介绍说,该项目是圆明园官方授权的全球首个以圆明园为主题的3A级画质VR大空间体验项目,运用全球最先进的大空间追踪技术LBSS,1:1毫米级精准还原了圆明园鼎盛时期的宫殿、园林与生活场景,搭载炫酷“黑科技”,体验多感官沉浸式交互,人们可尽情感受这座世界园林艺术巅峰之作的“遗址现场+虚拟重生”双重叙事。
“逛国家海洋博物馆走哪条路线好?”“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在爱可声数字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展区,AI数字人随时回答观众的提问。
该企业副总裁陈祯锋告诉记者,去年,企业推出国内首个博物馆AI数字人导览系统,通过98%以上的语音识别准确率和毫秒级响应速度,实现了与观众的自然交互。
“该系统融合前沿AI技术与虚拟数字人技术,依托自主研发的文博知识库模型,通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及深度学习算法,建立博物馆专属的知识库,实现个性化讲解服务。”陈祯锋说。
除了以上展品,数字技术、AI、人形机器人等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同样让人目不暇接。一系列前沿科技的应用展示,不仅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也让人们对全球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