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8日
第A19版:现代农业

中国“金种子”丝路结硕果

  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与团队成员在田间讨论小麦育种。

  图片来源:群众新闻网

  ▶  付玉玮

  8月,哈萨克斯坦北部的一片麦田,金色的麦浪随风翻滚。由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及团队选育的小麦品种“西农10号”穗大粒饱,试种表现优异。

  “‘西农10号’籽粒容重每升800克,远超当地品种平均760克的标准。”张正茂介绍说,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内种子的质量,是衡量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通过品种对比试验,中国的小麦品种较当地品种最高增产60%。

  这张出色的“小麦品质身份证”,是中国农业科技在海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有力证明。然而,2017年张正茂初抵哈萨克斯坦时,这里的小麦亩产不足100公斤。

  张正茂介绍说,哈萨克斯坦小麦主产区位于该国北部三州,纬度比中国小麦主产区黄淮麦区高出约20度,小麦生长环境差异较大。

  为克服中国小麦品种“水土不服”等问题,张正茂带领团队把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分子技术、染色体工程方法密切结合。经过多年引种和杂交实验,成功培育出适应当地环境的“西农10号”。

  “这是中国朋友送我的‘黄金’!”哈萨克斯坦农场主阿列克试种“西农10号”后感慨地说:“我从没想过小麦的产量还能这么高!中国的种子特别好,我很喜欢!”

  8月下旬,张正茂带着团队最新培育的小麦品种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在当地开展更大规模的试种与示范。

  近年来,中国持续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分享农业发展经验,共享农业实用技术,加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人才交流培养等各环节合作。

  从中国关中平原到丝路沃野,如今“科技+教育”正驱动丝路农业合作不断迈向纵深。

  凭借雄厚的农业科教资源优势,2016年,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携手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59所涉农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截至目前,该联盟从创始时的12个国家59家成员单位,壮大至如今的19个国家130家成员单位。

  依托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张正茂、韩清芳、黄镇等一批来自中国陕西省的农业专家,带着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六大类37个作物品种,深入异国田间。他们将可复制、可借鉴的实用种植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同时联手当地农技力量开展试种与示范,共同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

  对乌兹别克斯坦来说,干旱缺水是发展农业的一大难题。

  这几年,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朱德兰带领团队与乌兹别克斯坦高校合作,在当地建立了中乌智慧灌溉联合实验室。

  “我们将国内先进的太阳能驱动节水灌溉技术和智能型水肥一体技术带到乌兹别克斯坦,因地制宜为他们打造了节水灌溉系统,建成近100亩的中乌节水农业海外示范园。”朱德兰介绍说,团队研发的节水灌溉系统让示范园农作物产量提高了30%,用水量节省了50%,有力推动了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不仅如此,围绕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治、盐碱地治理开发、食品加工等领域,中国杨凌示范区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建成10余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探索形成“科技引领、企业主体、多方协同、市场导向”的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新模式。

  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当地农民直观了解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提供了便利。“授人以渔”的合作模式大幅度提升了当地的人们对中国农业专家、农业企业的信任度,悄然改变着丝路农业生态。

  “我们将持续强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粮食安全、生态农业和数字农技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扩大博士生联合培养、青年学者访学、专业技能培训的规模,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前沿技术、心系粮食安全的拔尖创新人才和知华友华力量,助力构建开放、共享、可持续的农业合作新格局,让中国农业‘金种子’在丝路沃土长出更丰硕的果实。”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说。

2025-09-08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6634.html 1 <p>中国“金种子”丝路结硕果</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