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8日
第A19版:现代农业

“人工智能+”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  本报记者 于大勇

  今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推动人工智能(AI)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

  关于《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目标任务,专家表示,这体现了国家以创新驱动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导向。在AI加持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AI赋能农业向“三化”转型

  《意见》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

  关于农业领域,《意见》明确加快人工智能驱动的育种体系创新,支持种植、养殖等农业领域智能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加强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管理、风险防范等领域应用,帮助农民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和水平。

  “《意见》将‘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列为重要方向,这体现了国家以创新驱动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导向。”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表示,当前,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面临效率提升瓶颈等诸多问题,而AI作为新兴技术力量,能为其注入新动能。

  “《意见》的发布,旨在通过科技赋能推动农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三化”转型,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AI+农业’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作用显著。”袁帅介绍说,在生产环节,AI可实现精准种植、养殖,依据环境数据和作物生长模型精准调控水肥药使用,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与品质;在管理方面,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系统,能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升供应链效率;在市场端,AI助力农产品溯源与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国际化迈进。

  尚有多少短板待补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智慧农业发展,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予以支持。例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明确要求拓展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场景。2024年10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智慧农业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当前,AI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受限于小农经营碎片化、田间复杂环境适配难、数据采集成本高三大瓶颈,核心矛盾集中在需求侧(农户接受度低)与供给侧(技术下沉不足)的双重制约。”知名商业顾问霍虹屹说。

  “AI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整体而言农业受益于AI的程度小于工业、服务业。”袁帅坦言,当前,“AI+农业”落地存在诸多难点堵点。在技术层面,农业环境复杂多样,数据采集难度大,且AI模型在农业场景的适用性和稳定性有待提高;在经济层面,农业主体规模小、分散,对新技术接受度和支付能力有限,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这让企业望而却步;在人才层面,既懂农业又懂AI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袁帅表示,相关企业可针对技术难点加大研发投入,并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适用农业场景的AI技术和产品;针对经济问题,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如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开展农业数据服务等,降低农业主体使用成本;针对人才短板,加强与高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和培训,同时吸引跨界人才投身农业AI领域,将“堵点”转化为“突破点”,推动“AI+农业”的蓬勃发展。

  “农业的规律是‘慢变量叠加快技术’。”霍虹屹认为,相关企业要把技术变成收益,大致有5条可行的路径。其一,把县域当成“最小经营单元”,以高标准农田集中区或优势产业带为入口,与地方共建“农情一张图、装备一张表、作业一套规程、收益一套账”,用可审计的节本增效指标与分成机制重构商业模式。其二,走“数据共建”而非“数据索取”的路子,与农业农村部门、科研机构、龙头场景方共建本地数据集与评价体系,形成“数据即资产、产出可分成”的正循环。其三,产品形态从“大而全平台”下沉到“作物—任务—农时”的窄场景,如“水稻机插—变量施肥—病虫预警”的三件套以一年两季的可验证收益打穿扩张路径。其四,把“低空经济+农业”做成可复制的作业网,与农机更新、农险、农资渠道联动,形成“设备+作业+金融+服务”的全周期方案。其五,建立在地化的运维与培训体系,让新农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技推广员都能用上“AI农事助手”,把算法变成“工具+伙伴”,而不是“平台+门槛”。这些做法与国家正在推进的中试基地、标准研制、开源生态与人才评价改革可以形成衔接。

  据了解,我国广袤的农田面积和较高的农业生产信息化率,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2024年10月,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相关负责人在解读相关政策时表示,2022年,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7.6%。2025年6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目前,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超过10亿亩。

2025-09-08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6633.html 1 <p>“人工智能+”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