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1日
第A14版:人工智能

智慧校园:三重变革迈向教育新生态

  ▶ 孙庆阳

  随着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校园已从概念探索迈向落地实践。然而,标准不统一、应用碎片化、协同机制缺失等问题,仍制约着智慧校园的深度发展。

  如何突破这些瓶颈,真正实现技术赋能教育?在近日举行的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智慧校园:应用·治理·装备”平行会议上,来自教育部门、高校、企业的专家围绕智慧校园的建设路径展开深入探讨。

  守住智慧校园底线

  “智慧校园要想走得稳,首先得扎紧标准与安全的篱笆。”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秘书长李瀛表示,要想推动智慧校园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构建制度创新加制度保障的双轮驱动体系。在标准层面,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师姚自明推动的《中小学数字校园网络设计规范》已公开征求意见。这份规范涵盖网络架构、设备要求、安全管理等内容,旨在打破过去“千校千面”的技术孤岛——如果没有统一标准,有的学校买的智能设备无法兼容,有的校园网络撑不起AI应用,只会造成资源浪费。

  安全更是不可触碰的“红线”。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曾德华认为,数字化带来的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是智慧校园不可逾越的红线,尤其是要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不受侵犯。

  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雪焰提出,智慧校园需构建“身份可信、数据可信、行为可信”的数字信任体系,如清华大学的电子成绩单使用加密技术可实现“几秒办理、国际认可”,既高效又安全;北京邮电大学的电子签章覆盖30余项业务,使得4万多用户受益。

  激活智慧校园活力

  智慧校园不是“摆设备、秀技术”,曾德华一句话点透核心:绝非简单叠加智能设备,而是教、学、管、服全领域的系统工程。

  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运行保障部主任、AI工作专班负责人吕航认为,AI要以问题为导向,破解教育不均衡、个性化教学不足等痛点。“北京市的教育AI‘超市’汇聚了经过测评的优质工具,教师能够直接选用,避免了‘盲目试错’。这种‘从需求出发’的应用,才是智慧校园的活力所在。”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马皓的实践具有一定说服力:北大打造的“北大问学”AI助教,能够帮学生解答数学题、代码纠错;北大医学部还从教材里提取知识图谱,做成AI课程助手,真正帮教师减负、助学生提效。

  具体场景里,“好用、有用”才是关键。紫光摩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方案中心总经理乔岳分享了深圳某云端学校使用AI生成的班主任评语,几秒钟就能为40多个学生定制内容,还能结合教师的主观评价优化,“不仅没削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反而让画像更精准”。

  猿力科技集团副总裁王向东提供的“AI+墨水屏”案例更为直观:河南省某小学使用“AI+墨水屏”后,四年级学生的数学平均分数从70分涨到77分,优秀率从9%提升到22%,这正是技术落地教学的实效。

  拓宽智慧校园路径

  智慧校园建设不是学校的“单打独斗”,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携手发力。联通(北京)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斌说:“AI+教育要破解行业难题,需要打通教学全环节和学生成长全路径。”

  据了解,联通研发的相关AI系统能够通过表情、虹膜识别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还能自动组卷和进行作业批改。而这些能力落地正是“企业技术+学校需求”协同的结果。

  曾德华认为应坚持协作共赢。“当前,我国已形成开放包容的教育装备生态,希望这些先进装备能惠及全球师生。”

  吕航表示,在新形态智慧校园里,学校与企业不是甲乙方,而是联合体——学校提供教学场景,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如北京市与相关企业合作建教育AI测试场,对产品准入把关,既能帮助学校避坑,也能为企业找对方向。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智慧校园的核心不是“智慧的技术”,而是“智慧的教育”。从标准安全筑牢根基,到场景应用激活活力,再到协同生态拓宽路径,每一步都要紧扣“育人”初心。唯此,智慧校园才能成为“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教育新空间,为每个孩子的成长助力。

2025-09-01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6218.html 1 <p>智慧校园:三重变革迈向教育新生态</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