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1日
第A12版:创新论坛

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中国光谷)为例——

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思考

  高质量发展中的武汉东湖高新区

  武汉东湖高新区供图

  ▶  武汉东湖高新区创研中心


  武汉东湖高新区始终坚持“高”“新”理念,在全国较早开启以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系列探索,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当前,面对新的形势、趋势、大势,武汉东湖高新区需应对变局,以创新生态体系涵养发展新活力;立足全局,以全产业链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谋划破局,以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新动能;开拓新局,以产城深度融合激发发展新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全新方向。武汉东湖高新区(又称中国光谷)始终坚持“高”“新”理念,在全国较早开启以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系列探索,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当前,建设武汉市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武汉都市圈、武汉新城等战略机遇在中国光谷叠加,面对新的形势、趋势、大势,武汉东湖高新区如何发挥作为国家高新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融入新一轮大发展快发展的滚滚潮流,实现突破性发展,成为一道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中国光谷发展模式

  在管理模式上,武汉东湖高新区被充分授予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实行对区域范围内完全封闭式开发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使得武汉东湖高新区具有较强自主性,便于集中资源推动区域开发建设,形成了“机关服务基层、园区服务企业、街道服务群众”的“三条线”管理体系;同时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条件,不断探索管理体制创新,形成渐进改革、适时调整、动态更新的开发区管理体制,推动高新区快速发展。

  在发展路径上,武汉东湖高新区充分依托武汉高校、科研院所沉淀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跨体制流动体制机制改革上破题,与高校、科研院所、平台型企业等本地创新资源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构建良好创新研发、成果转化机制,营造“热带雨林”式创业生态,通过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产业孵化”的路子。

  在产业培育上,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展初期通过自主研发,在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环节寻求突破,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而后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逐步引进生产型企业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完善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走出一条“推动产业高新化-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本地化”的产业转型独特路径,即以大学、研究机构的创新活动为起点,通过实验室成果向应用环节的逐步演进拉动经济系统的创新活动,侧重于正向创新。

  二、中国光谷发展经验

  武汉东湖高新区建区30多年来,实现了从“科技一条街”到科技新城的转变,经历了创业发展、二次创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3个阶段,积累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发展经验。

  (一)保持定力魄力,打造“拳头”产业

  武汉东湖高新区始终保持发展定力,抓牢光电子强项,培育产业“闭环”。目前,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实现突破性发展,规模突破5000亿元,在全国占比达50%,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全球最大的光模块研发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低温多晶硅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全国最大的高端激光设备生产基地。

  在生命健康产业领域,武汉东湖高新区培育和引进人福医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目前,武汉东湖高新区有200多个1类新药管线在研、50多个进入临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300亿元,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4。

  (二)创新机制模式,构建双创生态

  武汉东湖高新区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09年启动“3551光谷人才计划”,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人才支撑;2012年发布“黄金十条”,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成果转化收益70%归研发团队,并推动科技成果处置权、审批权、收益权下放到高校、科研院所;2017年再推“新黄金十条”,瞄准科技成果所有权,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四级跳”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就近转化;2023年,以“链”破局,打造全国首个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

  (三)盘活智力资源,塑造内生动力

  2009年,武汉东湖高新区率先在全国探索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全面松绑体制内科技人员。2015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启动“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建设、2018年出台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规划,整合高新区及周边地区科教资源,促进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提升。2021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出台“光谷人才11条”新政,在全国首创人才注册制、人才动态评价积分制,破除“四唯”,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依靠这些智力资源,武汉东湖高新区孵化了华工科技、长飞光纤、锐科激光等一大批本土龙头企业。

  三、存在问题

  武汉东湖高新区尽管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其发展问题和短板仍不容忽视。

  融合发展能力与创新地位不匹配。相较国内先进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在推动优势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创新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步入新发展阶段,武汉东湖高新区需突破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深化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之间及与其他产业的交叉创新,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双重升级。

  产业空间利用与发展需求不契合。当前,武汉东湖高新区工业用地余量不足千余亩,高标准厂房稀缺,企业发展空间受限。在物理空间受限的情况下,武汉东湖高新区探索内生性增长方法和举措还不够多,相较深圳高新区通过产业细分—引导空间功能创新—实现产业加速聚集,尚存在差距。

  产城融合进程与功能定位不协调。产业和城市之间的融合程度不高、科技园区环境不优、配套不全、职住不平衡等问题较为突出,城市功能配套明显滞后、产城融合尚处于“功能配齐”阶段。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需求,日常通勤呈“潮汐”现象,重点路段高峰交通拥堵现象明显。区域内文体、休闲、商业等配套不足。

  四、发展建议

  结合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应对变局,以创新生态体系涵养发展新活力

  武汉东湖高新区应顺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趋势,将过去基于硬件为主导、垂直分层的传统供应链系统,升级成以软件为主导包括技术、管理、网络等专业化分工合作的融合网状供应链,优化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生态。深入推进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聚力产业技术研究和前沿领域集成攻关,推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集聚创新型企业,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二)立足全局,以全产业链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

  武汉东湖高新区要重点围绕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等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链,巩固“链长+链主+链创”机制,打通产业上游、中游和下游,锻造新型工业化产业链的实力和韧性。建链焕新,围绕数字经济产业,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要素供给体系,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补链提能,聚焦光电子信息和生命健康产业,绘制1个图谱和N张清单,逐项梳理产业链攻关清单,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短板。延链增值,以链主企业为核心,梳理和引进产业链延伸项目和企业,提高产业链附加值。强链建圈,制定产业强链建圈政策,推动“链主企业+链核企业+链源企业”融通发展。

  (三)谋划破局,以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新动能

  武汉东湖高新区要探索设立股权策略创业投资基金,助力专精特新等创新型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打造以直接融资为目标导向的科创金融体系。充分发挥武汉都市圈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等科创金融服务平台作用,吸引更多优秀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形成科创金融机构集聚发展的良好生态。充分发挥国有平台作用,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不断完善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新模式。探索建立市场化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的监测考核和绩效评估,充分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

  (四)开拓新局,以产城深度融合激发发展新优势

  武汉东湖高新区要以产城融合提升存量经济、加速推动动能转换,这是实现高新区服务功能与经济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快“腾笼换鸟”,重构产业空间,推进“低价值园区”改造,把专业园区的城市更新、改造升级与相关产业向周边区域转移相结合,推动本土制造企业向周边地区延伸,延伸优势产业发展空间腹地。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宜业宜居环境,科学合理布局高新区产业发展、社会事业、住宅社区等用地,加强国际学校、国际化社区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区域对人才的吸引力,蓄足发展后劲。

2025-09-01

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中国光谷)为例——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6213.html 1 <p>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思考</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