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正喜
近日,中国矿业大学二级教授、华洋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洋通信”)董事长钱建生,在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举办的淮河能源大讲堂”上分享了《煤矿AI(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与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作为扎根徐州高新区发展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掌舵人,钱建生与华洋通信共同走过的30年也是该高新区产学研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缩影。从校办工厂到行业领军企业,从实验室技术到井下 “安全神器”,作为一家成长于徐州高新区的企业,华洋通信不仅实现了自身从“0-1”的突破,更以技术创新为徐州高新区打造 “先进制造高地” 注入了硬核力量。
把论文“种”进煤壁
1988 年,24岁的钱建生走上中国矿业大学讲台。彼时的钱建生,满脑子是光纤通信、图像处理、宽带网络,与煤矿几乎没有交集。然而转折发生在一次黑龙江省鹤岗市矿难救援现场——齐膝的泥水、随时可能塌方的煤层,让这位通信学科的专家下定决心:要把实验室里的技术变成守护矿工安全的“护身符”。
面对当时煤矿信息化水平落后的现状,钱建生敏锐地抓住工业以太网技术发展新机遇,在国内率先提出构建煤矿井下百兆/千兆高速网络平台。这项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使我国煤矿通信技术跃居国际先进水平。
“不能让科研成果躺在论文里睡觉!”钱建生带领团队先后研发国内首个煤矿光纤工业电视系统、首套防爆工业以太网综合自动化系统。通过构建井下宽带高速互联网,让井下工业摄像仪在恶劣环境中也能获取高清影像,最终实现对井下环境的直观观察和精准分析,解决了传统井下检测 “看不见、摸不清” 的痛点。钱建生主持研发的“矿山智脑AI(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可实时分析井下16类安全隐患,识别准确率达95%,并在400多个煤矿得到应用,有效保障了煤矿安全生产。
让成果“躺”着变“站”着
1994年,钱建生带领5名研究生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的技术优势,在徐州高新区成立了华洋通信的前身——徐州中国矿大华洋通信设备厂。彼时,业界不乏 “教授懂科研不懂市场” 的声音,但钱建生的回应掷地有声:我的论文要写在徐州的产业“土壤”里,更要让矿工少流血!
徐州中国矿大华洋通信设备厂的成立和煤矿井上下光纤工业电视系统的研究开发成功,可以让符合国家煤矿安全标准的矿用本安型光纤工业电视设备下井,也让企业实现了第一次飞跃。
2002年,KJ82基于防爆工业以太网的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制开发让华洋通信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与此同时,华洋通信成功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矿井多媒体综合业务数字网”。这对于度过创业阶段的钱建生而言是极大的鼓励,也更加坚定了他的发展方向。
2004年,根据教育部要求,徐州中国矿大华洋通信设备厂进行改制,明晰产权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股份多元化的法人治理体系。
钱建生坚信,高校的科研活动只有通过产业化的实践才可以检验其实际效果。2009年1月,钱建生作为第二完成人合作完成的重大科研项目“煤矿安全生产监控技术及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22年,华洋通信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AI产品市场占有率跃居国内煤炭行业前三名,并成为徐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中的重要一员。
把课堂搬到井下
“不会下井的研究生,别叫我导师!” 在徐州高新区,钱建生的这句名言不仅是其培养人才的理念,更成为华洋通信与中国矿业大学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写照。
作为博士生导师,钱建生始终坚持“科研反哺教学”。他主导建设的“矿山物联网”学科方向已培养70余名硕士、30余名博士,由其团队建成的江苏省矿山物联网工程中心既是科研高地更是人才孵化器。
最让钱建生自豪的不是企业的财务报表,而是一组安全数据:全国 500余座煤矿装上“AI(人工智能)产品”后,近5年重大事故率下降 42%,井下作业人员减少近万人。“以前我的学生写论文,现在他们写安全报告。”
从教授到董事长,从讲台到煤矿井下现场,钱建生用30年时间证明:真正的学者不仅要在SCI发论文,更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大地”论文。这就是一位大学教授最朴素也最闪亮的“论文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