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8日
第A6版:高新园区

咸宁高新区把“创新优势”转为“发展胜势”

  咸宁科技创新中心

  咸宁高新区供图

  ▶  罗奇

  在近日举办的咸宁科技创新中心开放运营暨项目招商活动期间,咸宁高新区与4所高校、5家金融机构以及8家企业成功签署合作协议,这标志着咸宁科技创新中心在咸宁高新区正式投入运营。

  今年以来,咸宁高新区以高标准建设咸宁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推动在岸和离岸两大优质科创平台“双轮”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区域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筑巢引凤

  资源聚集激活创新动能

  咸宁科技创新中心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科学规划了创新成果展示区、公共服务平台、产研合作专区及科研项目孵化空间等功能分区,为科研团队提供“拎包入住”式便利环境。

  据了解,咸宁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使命是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供给、企业培育成长、创新要素聚集及市县联动发展,着力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创新生态。

  该中心投入运营之初便迎来重量级“智囊团”: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等科研力量,成功引进武汉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咸宁分院、武汉科技大学咸宁装备制造研究院、武汉纺织大学咸宁研究院、湖北科技学院科创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力量入驻。

  其中,徐卫林院士团队将纺织材料推向“顶天立地”的新境界——从护航“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的高温密封装置到闪耀月球的嫦娥系列月面国旗,其前沿成果将为咸宁市发展壮大新材料与高端纺织产业集群注入动力。

  截至目前,咸宁高新区引进的武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21个教授和博士研发团队,跨介质无人机、外骨骼机器人等23个科创项目,旭日蓝天、孚骥电子等54家科创型企业,中交雄安融资租赁、深圳创投集团等10家基金金融机构同步入驻科创中心。

  协同攻坚

  科研力量释放创新潜能

  在咸宁高新区企业湖北世丰新材料有限公司,聚氨酯泡沫材料生产基地和研发办公中心三期项目正抓紧施工。

  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企业联手武汉理工大学成功攻克医用聚氨酯生物相容性难题,解决了产品技术瓶颈,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这是咸宁高新区集聚科研力量释放创新潜能的生动案例。

  近年来,咸宁高新区加速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院所为依托、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着力培育科创梯队,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质效。

  咸宁科技创新中心正式运营后,咸宁高新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进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元气森林研究院,共建华中健康饮品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为咸宁市食品饮料企业提供从新品配方研发、中试熟化到小批量、定制化生产的全链条服务。

  依托平台的强大资源整合能力,咸宁高新区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度“联姻”,目前已建成南玻光电、海威复合材料等湖北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0余个,持续向“卡脖子”技术发起攻坚,累计突破32项关键核心技术。

  截至目前,咸宁高新区在湖北省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累计完成科技成果登记11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有力助推13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

  生态赋能

  “创新优势”转为“发展胜势”

  8月5日,总规模达30亿元的湖北咸宁高新产业区域母基金正式发布。该基金是《湖北省重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工作方案》印发后成功设立的第一只咸宁市级区域母基金。

  湖北咸宁高新产业区域母基金将通过“子基金+项目直投”模式覆盖该市产业领域,预计撬动社会资本形成150亿元的资金规模,为咸宁市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咸宁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新发布的基金将紧密围绕咸宁市“5+5”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健康、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建材、文化旅游五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能源、低空经济五大新兴未来产业)进行投资布局,精准对接符合地方主导产业方向的国内外龙头企业、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以及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助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这仅仅是咸宁高新区优化创新服务供给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咸宁高新区着眼创新所需“阳光、土壤、空气、水分”,重点推出创新研发融资贷款、基金引导、政策支持等举措,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咸宁科技创新中心的正式运营,是咸宁高新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崭新起点。据介绍,下一步,咸宁高新区将在持续拓展创新平台建设广度和深度的同时,全力释放科创中心在集聚创新资源、开展技术研发、推动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巨大效能,不断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5-08-18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5446.html 1 <p>咸宁高新区把“创新优势”转为“发展胜势”</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