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8日
第A3版:热点

从纯粹娱乐消费转向产业赋能增值

游戏产业跨界融合成新趋势

  ▶  本报记者  李洋

  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发布的《2025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游戏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多项核心指标再创新高。上半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680亿元,同比增长14.08%;游戏用户规模近6.79亿,同比增长0.72%,两项核心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其中,“游戏+”跨界赋能模式成为激活消费潜力的重要引擎,正推动行业从“单一娱乐”向“多元价值”升级。

  细分市场“冰火两重天”

  《报告》显示,从细分领域数据看,游戏市场结构呈现明显分化,移动端与新兴赛道成为增长主力。

  《报告》提出,2025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253.09亿元,占整体市场74.59%,同比增长16.55%,其中,休闲移动游戏表现稳健,实际销售收入164.39亿元,同比增长2.55%。小程序游戏爆发式增长,上半年小程序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32.76亿元,同比激增40.2%。依托微信、支付宝等超级流量入口,小程序游戏以“即点即玩”的轻量化优势,持续下沉至中老年、低线城市等增量用户群体。主机游戏与电子竞技成新亮点,主机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长29.78%,主要受益于《黑神话:悟空》的长尾效应及进口3A新作热销;电竞市场收入 806.45亿元,同比增长 16.64%,头部长青赛事与新品赛事共同拉动用户付费与商业赞助增长。

  相比之下,客户端游戏市场收入354.03亿元,同比增长4.86%,增速趋缓;网页游戏市场收入22.03亿元,同比下降 5.87%,延续下滑态势,反映出用户注意力向移动端与新兴载体迁移的趋势。

  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认为,今年的游戏市场需求呈现出3个新特点:用户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娱乐体验,更加追求游戏与生活场景的结合;B端市场(如教育、文旅机构)对游戏化解决方案的需求激增;技术迭代带来的体验升级(如AIGC个性化内容)成为新的付费增长点。

  激活用户消费潜力

  《报告》明确指出,“游戏+”模式的深度渗透是上半年行业运行的核心特征,其在多个领域的实践已显现显著成效。

  在“游戏+文旅”领域,以《黑神话:悟空》带动山西文旅热度为起点,游戏正成为地方文化传播的“数字名片”。“游戏+教育”则让学习场景更具活力。上半年学习类小游戏用户规模突破8000万,覆盖语言学习、编程启蒙、历史科普等多个领域。而在“游戏+科技”领域,技术外溢效应持续凸显。虚幻引擎在建筑可视化、汽车设计中的应用,AI NPC技术在智能客服领域的落地,让游戏产业从传统的“娱乐提供者”加速转型为“科技赋能者”,为元宇宙、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认为,“游戏+”的适配路径丰富多元:在文旅领域,可借助地理围栏和剧情任务激活线下流量;在教育场景,需剥离成瘾机制,植入知识图谱以实现“闯关式学习”;在科技端则可以通过开放API接口,将物理引擎应用于工业仿真测试。

  展望未来,“游戏+”的延伸空间备受期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其可进一步拓展至医疗、体育、农业等领域,例如开发医疗康复游戏辅助患者训练、体育竞技游戏推动运动普及、农业模拟游戏帮助公众了解生产流程;“游戏+元宇宙”因虚实融合特性前景广阔,“游戏+老年产业”也将随老龄化加剧释放巨大潜力。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聚焦更细分的方向提出,“未来‘游戏+’有望在医疗康复领域的数字疗法、制造业的数字孪生应用、公共服务的智慧城市交互界面三大方向取得突破,其中医疗健康领域因游戏化设计能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潜力尤为突出。”

  林先平补充道:“工业仿真培训(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心理健康干预(游戏化认知行为疗法)、适老化娱乐产品,将是‘游戏+’最具潜力的跨界方向,这些领域既契合社会需求,也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交互优势。”

  尚需跨过几道坎

  “游戏+”模式虽展现出广阔前景,但在落地实践中仍面临多重挑战,需要行业内外协同突破。

  从企业实操层面看,游戏企业实现跨界适配需精准把握路径。林先平表示,这一过程需分3步走:首先,要建立垂直领域专家团队,确保对跨界场景的专业理解;其次,需开发可快速适配文旅导览、医疗模拟等不同场景的模块化技术中台,提升技术复用效率;最后,通过小步快跑的试点项目验证商业模式,降低大规模投入风险。

  在盈利逻辑上,“游戏+”与传统游戏存在显著差异。梁振鹏认为将有三大转变:从一次性售卖转向持续性服务收费,从单一用户付费转向B端价值分成,从纯粹娱乐消费转向产业赋能增值。这种转变既体现“游戏+”的多元价值,也对企业的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技术瓶颈与社会认知偏差是更深层次挑战。郭涛坦言,当前“游戏+”面临诸如UE5纳米级建模遭遇移动端算力不足的技术限制;更关键的是,公众对游戏的认知仍停留在“电子鸦片”的刻板印象中,这种偏见严重阻碍了游戏技术在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针对这些问题,郭涛认为,行业需多方发力:由行业协会牵头发布游戏价值分级标准,明确区分游戏的娱乐属性与工具属性;头部企业可设立“社会价值实验室”,重点孵化助老、科普等具有社会意义的项目;高校可增设“游戏化设计”专业,培养兼具游戏开发与垂直领域知识的跨学科人才。

  专家普遍认为,当下“游戏+”模式正处于从探索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唯有正视挑战、精准破局,才能推动其真正实现从“娱乐跨界”到“价值赋能”的跨越,释放更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2025-08-18

从纯粹娱乐消费转向产业赋能增值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5434.html 1 <p>游戏产业跨界融合成新趋势</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