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8日
第A2版:要闻

我国加快建设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

▶ 本报记者 李争粉

8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十四五”时期,我国数据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024年,我国数据生产量达到41.06泽字节,比“十三五”末翻一番还多;全国数据企业数量超过40万家,数据产业规模达5.8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17%。

刘烈宏表示,数据产业是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的新兴产业。作为首个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国家,我国体系化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数据要素价值加快释放,数据产业链加速形成,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正在加快构建。

培育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

“‘十四五’期间,我国在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建设上迈出关键步伐,核心突破体现在制度框架搭建、基础设施完善和行业应用深化等层面。”知名经济学家、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明确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和工作重点。“这种顶层设计打破过去数据管理碎片化的局面,如同为低空经济划定空域管理规则一样,数据流通的空域被逐步打开。”朱克力表示,在地方层面,上海、浙江、贵州等省份率先开展数据交易试点,形成场内交易与场外协商并行模式,场内交易平台通过标准化合约降低交易成本,场外协商则保留灵活定制的空间。

数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开启新一轮以数据为中心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聚焦数据可信流通和高效算力供给,我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显著提升。数据流通设施通过建立统一目录标识、统一身份登记、统一接口要求的技术框架,打造开放普惠的数据流通环境。“东数西算”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西部枢纽节点承接东部非实时算力需求,利用当地丰富的绿色电力资源显著降低算力成本,算力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当前正在谋划构建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数据基础设施体系,到2029年要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刘烈宏在今年5月举行的2025数据安全发展大会上表示。

在行业应用层面,金融、交通、能源等领域的数据要素价值加速释放。例如,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的数据链正在向上下游延伸,中小企业凭借交易数据就能获得融资,这种数据增信模式与首发经济中品牌通过数据洞察消费者需求类似,都是通过数据挖掘创造新价值。

截至2025年7月,全国范围内挂牌或正式运营的数据交易机构已超过50家,构建起“1个国家级+N个区域级+X个行业级”的立体化矩阵。交易规模从2015年的亿元级迅猛增长至2024年的千亿元级,预计2025年将突破3000亿元。这不仅是数量的扩张,更是质量的飞跃:交易标的已从“原始数据包”升级为“数据元件”“数据能力”,甚至拓展至“数据场景解决方案”,交易链条也由简单的“撮合买卖”演变为“全生命周期资产运营”。

激活数据生产力

江扬电缆生产效率提升25%、万魔耳机新品研发周期缩短40%、瑞达国际集团车间作业效率提升80%……

在近日举办的“AI+管理,成就不凡——金蝶云·星空领先制造城市峰会”展示区里,金蝶云·星空助力企业数字化蝶变的数据墙,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惊叹。

借助金蝶云·星空,深圳市步科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步科”)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成果丰硕。步科成功打造出全要素链接的智能工厂。通过实施 KK2.0方案,步科较同行缩短了86%制造生产周期,成品库存降低40%,库存周转率提升30%。

海洋空间立体广阔、作业环境恶劣、地质构造复杂,海洋数据采集和治理难度大、成本高、精度严。

“中国海油致力于全域信息感知,依托340多座海上生产设施、8600多公里海底管道及400余艘作业船舶,构建起海洋立体感知体系。”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俞进介绍说,依托海缆、卫星、微波、散射等技术打造数字基础设施,在复杂海况下数据传输、边缘计算支持、应急通信保障等技术方面,我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打造了“空天地海”全域感知能力。

数据要素是推动能源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跃升的核心动能,是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助推器”。比如在煤炭领域,基于设备运行历史数据与知识库,国家能源投资集团自主研发的煤炭工业设备综合诊断运维大模型,覆盖27类关键设备,实现故障预警准确率超90%、诊断准确率超85%。

市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业内专家表示,从市场发育周期看,我国数据市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数据确权、定价、流通等市场化环节存在堵点,制约数据要素从“资源”向“资产”转化。

例如,在数据确权方面,数据产权登记国家标准尚未确立,各地产权登记规则差异显著,未建立起数据资源跨域交易互认机制。在数据定价上,买卖双方对数据价值认知差异大,缺乏权威的定价基准。在数据流通上,由于技术标准、信息安全等问题,“数据孤岛”现象依然存在。

“数据基础设施尚未互联互通,跨行业、跨区域数据流通受阻。”火石创造副总裁、首席产业数字化专家何伟告诉记者,算力资源分布不均,高性能计算集中在少数地区,跨域调度体系缺失,难以支撑大规模数据处理需求。

“市场机制尚未健全,场内交易活跃度低,数据交易标准和规则不统一,各地平台按行政区域划分导致搜寻、谈判等交易成本过高。”何伟表示,数据质量与可信度不足,低质量数据占比高,2023年企业弃用数据达38.93%,供给与需求匹配度均值仅0.41%,多模态数据缺乏统一质量评估标准。

“‘十五五’期间,需在制度创新、技术突破、生态构建等3个维度持续发力。”朱克力举例说,在制度创新方面,要加快出台数据产权登记管理办法,明确数据资源持有权、加工使用权、产品经营权的分离与行使规则,为数据要素确权提供可操作的路径。同时,技术突破层面,要重点发展隐私计算、区块链等关键技术,提升数据流通的安全性与可信度。

“在生态构建方面,要培育专业化数据服务商,形成数据采集、清洗、标注、评估、交易的完整产业链。”朱克力表示,同时还要加强国际数据治理合作,参与制定全球数据流通规则,提升我国在国际数据市场的话语权。

2025-08-18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5418.html 1 <p>我国加快建设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