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8日
第A14版:人工智能

ISC:以“四大安全智能体”对抗AI安全风险

  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纳米AI体验区

  主办方供图

  ▶   孙庆阳

  8月6日,以“ALL IN AGENT”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ISC.AI 2025)在北京开幕。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人工智能(AI)加速融入产业核心领域的安全挑战问题并达成共识:“安全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底线,技术创新与协同共治是保障AI安全的核心路径。”

  以模制模应对AI安全高风险

  ISC名誉主席邬贺铨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时代,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全球数字化加速发展,为千行百业的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能。”

  随着AI技术广泛应用,安全风险日益复杂多变。360数字安全集团总裁胡振泉直奔要点:“AI安全进入‘高风险期’,内忧外患亟待破局。”他进一步阐释AI存在的“四大基因缺陷”,以及外部黑产利用AI制造攻击武器,使得传统安全防御体系难以应对。为此,360创新提出“以模制模”新范式,利用“四大安全智能体”(内容安全智能体、AI Agent安全智能体、软件安全智能体、安全风险评估智能体)构建全链路防护体系。

  国际数据中心(IDC) 中国副总裁钟振山表示,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企业应用大模型的关键挑战,需“以模型防护模型”,而大模型在安全运营、数据安全等领域的赋能将重塑安全市场格局。

  邬贺铨还强调了技术创新与架构演进的重要性:“未来的方向在于模块化与解耦化,将庞大的单体模型拆解为灵活的功能组件,通过‘IaaS+PaaS+SaaS’的创新组合,构建新型AI平台。”这一思路不仅降低了中小企业应用AI的门槛,还显著提升了模型效率与可及性,为安全技术的普及与深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智能体赋能行业安全生态共建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苏州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孙立宁指出:“在机器人从‘功能执行’迈向具身智能的时代,机器人成为大模型的‘物理化身’,安全风险从虚拟渗透至现实。”这一变化要求产业界重新审视安全策略,构建从“杀毒软件”到“免疫系统”的全面防御体系。

  华为ICT 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副总裁史振钰表示:“当前AI正处于从‘答得妙’迈向‘靠得住’的关键转折节点,要共建韧性智能体生态,共筑可持续、可信赖的AI生产力未来。”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閤先庆,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例补充道:“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基石,也是必须坚守的底线,汽车安全生态建设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

  产业协同与生态共建也成为大会共识。全国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罗来君建议:“广大民营企业要秉持开放普惠原则,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促进跨区域、跨领域的协作,共享技术成果与资源。”

  构建智能向善的AI安全治理体系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原副主任、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表示:“人工智能之于网络安全,既是风险也是机遇,要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潜力的同时,确保其发展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公平性。”他呼吁加强全球协作,推动共治共建,坚持智能向善,以普惠促安全。

  邬贺铨进一步指出:“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威胁态势,传统被动、碎片化的安全防护已力不从心,亟需根本性变革。”他提出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体系化安全运营框架。罗来君对此补充道,“民营企业应在政府指导下参与构建涵盖技术研发、应用落地、安全防护的人工智能全链条的治理框架,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国际化的标准规范。”

  在全球共治方面,任贤良表示:“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愿与国际社会携手共筑网络空间安全屏障,促进网络安全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这一立场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网络安全治理中的积极态度与责任担当。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共建开放、包容、安全的数字未来,智能向善与全球共治的安全治理体系正逐步形成。

  据悉,本次大会期间,360集团展示了包括“四大安全智能体”在内的大模型安全卫士,发布了全球首个L4级别的企业智能体工厂——SEAF,全面覆盖AI内容安全、智能体执行安全、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及企业知识管理与智能协作等领域。这意味着智能体在安全防护与产业落地层面已从理论构想迈向实际应用阶段。

2025-08-18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5405.html 1 <p>ISC:以“四大安全智能体”对抗AI安全风险</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