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第A15版:人工智能

全球合作是破解AI治理难题关键

  ▶ 孙庆阳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让人工智能(AI)治理成为全球焦点。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全球合作是破解AI治理难题的关键,构建包容普惠的治理体系已成为业界共识。然而,这一共识在落地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构建包容普惠治理体系的必要性

  当下,AI发展与治理进入关键时期,构建包容普惠的治理体系迫在眉睫。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李萌表示,国际社会在AI治理方面态度分歧较大,需要树立人机共同成长理念,借助开源开放机制让各方参与治理,避免出现封闭割裂的局面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风险。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邹肖力认为,AI发展速度远超人类理解,且具有跨国性和系统性特征,单靠一国或地区无法实现有效治理,必须全球携手建立包容普惠的治理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等专家也表示,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智能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科技向善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在大会相关论坛上,业界专家进一步强调全球合作治理的紧迫性。以数据跨境流动问题为例,由于各国数据保护法规差异较大,给AI数据的获取和应用带来重重困难。而通过全球合作建立统一的数据流动规则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应用。

  国际AI治理的共识与困境

  国际社会在AI全球治理方面已形成一些基本共识,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安全与公平、加强国际合作等,但共识的维护与实现面临诸多挑战。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说,主要存在3个方面问题。一是“共识的脆弱性”。各国政府存在战略分歧,现有共识易受地缘政治和大国竞争冲击。为争夺优势,部分国家在关键技术领域采取保护主义政策,限制技术交流合作,这与国际共识背道而驰。二是“共识的弱约束力”。多数治理文件属于国际软法,缺乏强制执行机制和有效的监督评估体系。例如一些国际组织的AI伦理准则,由于没有强制力,企业可能选择忽视,导致准则难以落实。三是“共识的实施差距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AI治理资源投入、技术标准制定、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而且AI技术迭代速度快,与国际治理体系建立速率不匹配,导致治理滞后,出现鸿沟。

  对此,中美人工智能二轨对话美方牵头人克雷格·蒙迪,在论坛对话中呼吁建立中美在AI领域的合作机制,通过技术交流减少战略误判。

  面对差距该如何行动

  当前,AI治理规则制定多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常被忽视,这进一步加剧了共识实施差距,使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针对这一现状,薛澜提出以下务实行动建议。

  第一,坚守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共护人类安全,共享发展红利。AI治理不应沦为技术竞争或地缘博弈的工具,而要在尊重各国发展需求和阶段差异的前提下,以治理促进发展,让技术服务于消除贫困、改善健康等人类福祉。

  第二,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敏捷治理框架。在关键安全领域优先制定有约束力的国际最低标准;对于技术快速迭代领域,探索监管沙盒、技术标准、最佳实践等工具,允许技术试错迭代,形成动态平衡治理框架。例如在自动驾驶领域,可建立监管沙盒,允许企业在一定范围测试创新,同时加强监管确保公众安全。

  第三,建立合作“安全区”与国际协作网络。各国应就AI安全评估、风险预警、事故调查等共同关切的安全问题,保持沟通协作并形成合作安全区;探索自动驾驶、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特定议题的“小切口”治理合作,聚焦共同利益,弱化竞争对立。此外,推动建立“多元参与、分层治理”的国际协作网络,形成国家、国际组织、科技企业、科学界的治理合力,避免治理议程被少数大国或科技巨头垄断。中国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与同济大学共建的“数字法院研究基地”正是这种协作网络的典范,聚焦司法智能化前沿实践,为数字中国战略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第四,系统推进全球治理能力建设。支持发展中国家的AI基础设施、模型能力与应用服务建设;推动建立全球AI治理知识共享平台,汇集最佳实践、政策工具等资源。比如,有国际组织计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全球AI治理知识共享平台也获得广泛响应,这有助于促进各国交流学习,提升全球治理水平。

2025-08-04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4645.html 1 <p>全球合作是破解AI治理难题关键</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