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文利
近日,在肇庆高新区西江实验室检测室内,身着白大褂的科研助理刘梦竹正在微生物室的生物安全柜前专注地进行致病菌检测。2022年,从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的刘梦竹,正式加入西江实验室,开启科研新征程。
“肇庆高新区聚集着众多广东省级科研平台和优质企业,能够提供较多的产学研合作机遇,科研资源与政策支持让我迅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刘梦竹满怀感慨地分享道。
来自肇庆理士电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士电源”)的科研助理黎豪也感同身受。2024年8月入职后,该企业为黎豪配备了经验丰富的研发工程师作为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除了在实验操作、安全规范上悉心教导,更帮助其深入理解研发体系,成为其快速成长的引路人。
科研助理是科研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近年来,肇庆高新区将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工作,作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抓手,连续3年超额完成任务,成功构建起“人才引领创新、创新吸引人才”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2022-2024年,肇庆高新区吸纳2000多名科研助理投身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型储能、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的重点企业,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科研生力军
驱动创新的隐形“齿轮”
科研助理承担着从基础实验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工作。入职3年时间里,刘梦竹迅速从科研新人成长为团队骨干,在畜禽屠宰及畜禽肉贮藏保鲜技术、预制菜加工技术、宠物食品开发等领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不仅助力肇庆4家生猪屠宰企业通过广东省生猪屠宰标准化认定;更是在参与畜禽肉贮藏保鲜及货架期预测模型构建项目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篇,申请专利1项。
“科研助理就像精密仪器中的‘齿轮’,既能加快项目运转又能传承技术经验。”西江实验室综合办公室副主任赵夏形象地比喻道。
在理士电源,科研助理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新项目研发时,科研助理梳理的多篇全球专利文献和建立材料性能对比数据库,让前期调研周期缩短40%;同时在新型储能电池项目研发中,科研助理设计的实验记录电子模板实现2000多组充放电数据结构化存储,让数据分析效率提升60%,相关经验还被写入该企业《实验室操作规范》。此外,科研助理高频次的实验操作积累了大量数据,帮助研发团队快速筛选最优方案,如在电池电解液改进项目中,系统性测试使开发周期缩短30%。
平台赋能
构建人才成长“孵化场”
为更好推进科研助理工作,肇庆高新区搭建起全周期成长平台,多次召开科研助理岗位开发部署推进会,全面摸排高校、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等创新主体情况,精准匹配毕业生招录需求与岗位资源储备,最大程度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企业端同样发力,西江实验室采用“研发人员+科研助理”的师徒制培养模式,新入职科研助理除了首月接受实验室安全与标准化操作培训外,后续在资深研发人员带领下参与核心项目,并通过年度考核获得转岗机会。
目前,西江实验室已形成22名研发人员、13名专职科研助理、26名实习助理的梯度人才结构。像刘梦竹这样具备科研能力的科研助理,在实验室研发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然成为研发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理士电源针对岗位需求,除了对新入职科研助理系统化设计模块化岗前培训,并借助资深研究员或工程师“传帮带”加速技能提升、传递研发文化外,融合科研人才管理与HRBP模式(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构建“双通道关怀机制”,提供技术专家和项目管理双发展路径,并在生活保障上提供免费住房、优化食宿环境等。同时对有技术改进成果或发表高水平论文者给予奖金、晋升、培训等激励,充分激发科研助理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
截至目前,理士电源共有研发人员约150人,科研助理20人。2024年,该企业有12名科研助理晋升为科研工程师。科研助理助力企业获批肇庆市2025年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其研发过程中积累的原始数据,还常成为专利申请或学术论文的基础。截至2024年年底,该企业已申请专利598件。其中,授权专利490件,有效专利171件。
政策保障
为人才发展保驾护航
为了加大科研助理工作的保障力度,肇庆高新区积极强化政策引导,除了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快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肇庆高新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十条》外,还进一步优化配套服务,为科研助理提供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健康等“一站式”服务,解决后顾之忧。通过政策引领、资金扶持、服务优化多管齐下,肇庆高新区不断完善科研助理发展生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理士电源行政人事部经理陈肇妮表示,肇庆高新区针对科研平台人才(含科研助理)提供补贴,降低了企业用人成本,同时通过“人才+技术”双向驱动模式,对接广东省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为企业定向输送科研助理候选人。
“科研助理岗位不仅是解决青年人才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协同的关键纽带。”肇庆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吴雨果表示,未来,肇庆高新区将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进一步优化岗位设置,完善配套政策,强化服务保障,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前来,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