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争粉 特约通讯员 甄晓倩 夏梦奇) 近日,记者从天津滨海高新区召开的2025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天津滨海高新区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实施办法自2024年11月出台以来,天开华苑科创园已经探索出“零门槛费+里程碑支付”“开放许可+保险兜底”和“专利许可(转让)+联合研发”3种“先使用后付费”落地模式,促成14项科技成果转化。
天津农学院出科技成果,怪兽超人(天津)宠物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怪兽超人(天津)”)做转化,借助于“零门槛费+里程碑支付”模式,双方快速解决了启动资金的后顾之忧。
今年3月成立的怪兽超人(天津)是一家专注于“宠物AI医生”领域的初创企业。在“零门槛费+里程碑支付”模式的支持下,该公司免费使用天津农学院“数据大模型标注”等技术一段时间后,支付了首笔费用,解决了初创企业在启动研发投入时资金短缺的问题。“‘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周期短、效率高,为我们开展科技研发活动提供了有效支撑。”怪兽超人(天津)负责人表示。
得益于“零门槛费+里程碑支付”模式,天地伟业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所属企业银河水滴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基于“步态识别技术”开展合作,双方约定经阶段性验收后支付首笔费用,后期再通过技术共享和市场合作,持续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和产品竞争力。该项目也是唯一在天津市融合点行动中以“先使用后付费”签约的典型案例。
“开放许可+保险兜底”模式则是企业在使用高校开放许可专利期间无需支付费用,若成果转化失败由保险公司为高校提供补偿,转化成功后企业按约定支付许可费。据了解,天安博瑞、赛象科技、简真信息技术等4家企业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方式使用高校院所研发的技术成果,保障了高校开放许可专利的风险,降低了企业使用许可专利的前期成本。同时,天津滨海高新区科技局为开放许可专利对接提供的专业服务大大缩短了企业与高校沟通的时间成本,企业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应用开发中去。
“专利许可(转让)+联合研发”模式则通过专利许可(转让)“先使用后付费”,企业不仅降低了获取专利技术的门槛,还可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中试研发,加速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天津吉兆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专利许可“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分别与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在“滤波器”“射频电源”等技术领域联合研发、中试熟化合作,共享成果转化收益,有效提升企业研发能力,缩短创新产品的研发周期。
天津滨海高新区科技局局长邢其冬表示,为充分降低合作风险,保障各方利益,天津滨海高新区将第三方保险和担保机制纳入政策体系。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的问题,“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能让双方以“先使用技术”为时间节点推进合作,探索出一种以成果为媒介、供需双方密切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新范式,助力科技成果快速走向市场。
下一步,天津滨海高新区科技局将提升科技金融赋能成果转化水平,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前端资金缺乏难题,探索“先投后股”“先研后股”等方式,放大科技资金使用效果,引导创业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加大投入力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