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洋
目前,我国充电宝市场规模已达数百亿元。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日益显现。
2023年8月1日,我国对充电宝正式实施强制性3C认证管理,但从市场实际情况看,政策落地效果并不理想。2025年6月26日,民航局发布“3C禁令”,明确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及被召回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在此背景下,充电宝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监管压力:一方面,无认证产品大量流通的现状将受到整治;另一方面,企业需在合规经营与成本控制之间寻求平衡。行业未来将如何实施监管要求,实现规范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连锁反应撕开行业乱象
自2025年6月开始,北京多所高校陆续发布安全提醒称:接上级主管部门提醒,近期发现2万毫安的某品牌充电器在充电时,相较其他品牌型号充电器,更容易发生爆炸现象。
6月16日,深圳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马仕”)宣布召回近50万台产品;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紧随其后,召回超70万台。
召回潮尚未平息,监管部门再出重拳,6月2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显示,罗马仕及相关公司的快充移动电源3C认证被大批撤销,证书状态显示“暂停”。
6月26日,民航局发布的“3C禁令”直接给行业戴上“紧箍咒”:自6月28日起,无3C标识、标识不清或被召回的充电宝,禁止旅客携带乘坐境内航班。
“考虑到公共交通安全的共性需求,未来该禁令有可能拓展至其他交通领域。”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认为,此次民航局发布“3C禁令”无疑是基于对航空安全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深度考量。
从校园预警到航空禁令,从品牌召回再到认证撤销,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事件,不仅撕开了行业的遮羞布,更暴露出3C认证在落地执行中的重重困境。
价格与安全失衡的博弈
知名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此前发布的《2025年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消费行为调查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消费者使用共享充电宝的频率,其中“偶尔使用”占比最高,达到59.61%,而几乎每天都使用的用户接近三成。
值得关注的是,43.92%的消费者表示,共享充电宝最突出的问题是“安全性难以保障”。
据了解,“安全性难以保障”主要来自长期以来的“价格战”。市面上,一块2万毫安的充电宝,安全合规的成本为八九十元,市面上售价只要二三十元。而在电商平台上,售价几元至十几元的“白菜价”充电宝随处可见。
支撑“价格战”无限探底的是劣质的品控。业内人士透露,一条暗藏隐患的生产链条早已形成:品牌找代工厂,代工厂外包采购电芯,层层转包之下,偷工减料成了公开的“秘密”。
行业的鱼龙混杂,使得行业监管也变得困难重重。
当前,市面上或消费者手中仍存在相当数量未取得3C认证的充电宝,美团、怪兽充电、街电、小电等一些主流共享充电宝平台提供的产品也存在无3C认证标识的情况。
在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卢克林看来,无3C认证充电宝大量存在的根源在于成本与利润的博弈。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选择绕过认证环节,低价抢占市场。
“3C认证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成本和更长的生产周期。企业需投入资源进行产品检测、认证申请及可能的工艺改进,以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这无疑增加了成本负担,并可能因认证流程的复杂性而延长产品上市时间。”袁帅说。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政策实施前生产的无3C标识产品仍存在库存,商家通过低价清仓的方式继续销售。这种现象在共享充电宝领域尤为突出,“新旧设备混杂,早期未标注3C标识的产品仍在使用,形成监管漏洞。”
监管重压驱动行业破局
民航局的“3C禁令”和大规模召回事件,让行业经历阵痛,但也为规范化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为确保合规,企业需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测与更换,部分老旧设备将提前退役。”袁帅说。
短期看,单台设备的认证费用,叠加后续定期抽查产生的维护成本,大幅度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支出与合规成本。但从长远看,合规化运营有助于提升用户信任度,吸引更多B端合作拓展盈利空间。
“大量无法达标的小作坊将被淘汰,头部企业优势会更加明显,”王鹏分析说,为满足认证要求,企业会加大研发投入,快充技术、无线充电等相关技术有望迎来发展。
“3C认证也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全链条的整合与升级。”王鹏表示,在上游电芯供应商中,低质厂商被淘汰,推动行业向提升能量密度、应用新型材料的方向发展;中游制造商,有望引入AI(人工智能)视觉检测系统,建立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下游销售渠道将加强审核,要求产品公示3C证书编号。
多位专家表示,缺乏全流程品控能力的品牌将在新一轮监管收紧中面临更大淘汰。未来行业的安全底线将回归于“自建产线+供应链透明”的标准路径。
王鹏表示,消费者选购充电宝时,安全性成为首要考量因素,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经常面临容量虚标、快充发热严重、接口不兼容等问题。基于这些痛点,用户对充电宝的未来功能提出新期待,如具备AI能源管理功能,可实时识别设备负载、自动调整充电策略;增加太阳能充电功能,满足户外场景需求;改进无线充电技术,通过磁吸定位解决对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