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近年来,数据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创新与增长的核心引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王晓丽在近日举行的2025数据智能大会上表示,当前,数据和人工智能(AI)之间的融合共生关系日益深化,AI成为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重要手段,数据成为AI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未来需要从推进前沿技术研究、促进数据要素与AI融合、加强数智化实践方法论研究3个方面,持续推动数据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智能产业应运而生
“如今,大数据产业与AI产业间的关系已从单向赋能转化为深度融合,数据智能产业应运而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说。
据介绍,数据智能概念可以初步概括为,以全形态数据为关键资源,以大数据和AI深度融合后的新技术体系为关键手段,以决策式、生成式人工智能和传统数据应用形式协同应用于生产生活各领域为最终目标,由此形成的新兴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相应延展出的新技术、新产业、新生态。
发展数据智能将带来什么变化?“数据智能技术能够将海量数据转化为具有深度洞察力的知识和决策依据,提升决策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为各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价值和变革,成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何宝宏说。
具体看,在企业层面,数据智能实践能提升企业从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精炼转化为知识、最终指导决策这一过程的总体效率;在产业层面,数据智能实践在直接带动相关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将带来模式创新和对生产关系的重塑,改善产业链总体产出效率;在社会层面,数据智能实践能直接提升信息、知识在全社会的流动效率,同时借由对信息的互通和技术的应用强化总体协同性,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大会期间发布的《数据智能研究报告(2025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年来,数据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全球数据智能产业相关企业加速涌现。截至2024年12月,全球共有数据智能企业3万家,其中,中国4696家,占全球总数的15%。
《报告》显示,全球数据智能领域高水平论文发文量逐年增加,中美专利授权量领跑全球。论文方面,2024年,全球数据智能领域论文发布量超25万篇,其中高水平论文达1941篇;2024年中国高水平论文发文量达1100篇。专利方面,全球数据智能专利授权比例显著提升,2019-2021年,全球数据智能专利授权量占申请量的比例不足30%,2022-2024年这一比例提升至58%。从国别看,全球数据智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集中在中美两国,10年来中国专利授权量超过35万。
此外,《报告》还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顶级数据智能人才输出国,在中国接受本科教育的顶级(前20%)数据智能人才占全球47%。
这得益于近年来我国先后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为数据智能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同时,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省份纷纷出台人工智能、大模型、数字经济相关政策,通过建设智算中心、打造示范性应用项目、设置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方式,推动数据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产业和技术的持续发展,数据智能产业内涵逐步清晰,包括数据、算法、应用、安全四大核心领域。四大领域相辅相成、紧密协作,构筑数据智能产业的完整链条。四大领域协同驱动数据智能产业发展。”何宝宏说。
面临三大安全挑战
“当前数据智能产业面临三大安全挑战:安全技术瓶颈仍未突破、新业态治理复杂度飙升、安全治理落地实践不足。”何宝宏说,具体看,面对席卷而来的新场景、新应用引入的安全风险,安全技术虽持续加强,但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安全威胁时,仍难以完美应对;伴随数据驱动型新业态的爆发式增长,安全管理机制与业务创新速度脱节;尽管数据安全领域在政策法规与技术探索上持续推进,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企业缺乏成熟、普适的治理范式,标准规范难以转化为可持续执行落地的实践。
对此,何宝宏表示,针对新兴场景的应用逐步落地,AI安全治理体系应逐步完善。我国应通过搭建包含数据安全、模型算法安全、应用安全、服务安全及通用安全的全局治理框架,全面支撑大模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确保其技术应用符合安全与合规要求,实现安全能力与业务创新的同步进化。企业治理模式也应进行结构性变革,安全责任从模型责任部门向全员渗透,通过流程规范性提升,构建覆盖“决策层—管理层—实施层—监督层”的立体化治理网络,最终实现安全能力与业务价值的共生共长。
同时,何宝宏表示,通过整合威胁情报、日志审计、行为分析等多源数据,AI驱动的安全运营平台要逐步构建企业数据资产的全局风险画像,实现攻击路径预测、异常行为溯源等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