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7日
第A11版:高新人才

中关村“两院”让“锤子”和“钉子”双向奔赴

  ▶  本报记者  张伟

  人工智能(AI)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人才是驱动AI发展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关键变量。

  如何抓好这一关键变量?北京市实施更大力度、更长周期的支持政策,给青年复合人才大施拳脚的空间。

  6月19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市主题采访团走进北京中关村学院与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关村“两院”),实地探访其在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培养上的突破性创新,探寻其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蓬勃生长的深层次密码。

  人们常说,科技创新是“拿着锤子找钉子”,产业创新是“找准钉子造锤子”,而这里上演的是“锤子”和“钉子”的双向奔赴。

  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刘铁岩介绍说,中关村“两院”正以“超常规育人模式”重塑人才培养逻辑:以前瞻性视野打破传统学科模式,以项目与产业为导向,践行“以终为始”的创新思维,驱动跨学科协同突破,勇攀高峰,努力创造AI领域全新未来。

  在现场,多位学生代表展示其正在研究的项目即证明了这一点。

  “科学智能超级作物蛋白改良”项目,是由AI、生物学和农学专业的同学们自发组建的跨学科研究,聚焦全球粮食安全问题,致力于用AI技术改造地球最古老的光合作用酶。据悉,这种酶驱动着99.5%的碳固定过程,却存在35亿年未解的进化缺陷。该项目突破性地开发了AI蛋白质设计系统和量子精度仿真平台,有望提升20%酶效率,使作物光能利用率提高10%,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创新方案。

  由医学、AI、机械专业跨学科同学联合立项的“智能微创手术系统”项目,针对传统微创手术成像与操作痛点,攻克“透视眼”“智慧刀”两大核心技术。前者基于高斯迅影方案,重建加速算法使效率提升20倍;后者攻克具身智能难题,精准预测组织位移,减少手术创伤且支持术式迁移。该项目以乳腺外科为起点,致力于拓展多器官领域,打造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微创外科系统,为全球医疗创新贡献中国方案。

  活动现场,学生们展示了一系列聚焦前沿科技的创新项目。

  “超级软件智能项目”开创性地提出“模型即软件”概念,通过训练专用模型实现功能替代,为关键软件自主可控和实现国产化替代提供创新方案;世界首个地球尺度社会模拟器——1B Agents项目,实现10亿级人口模拟,在国家战略制定、经济政策优化、企业决策支持及社会学研究等领域均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些蓬勃生发的创新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关村“两院”独特育人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刘铁岩介绍说,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以创新为笔,绘制独特画卷:遴选人才时,打破传统选才边界,设置传统 AI、AI 交叉、“天偏怪才”3条赛道,让每一位具有潜力人才都能找到成长坐标;设计课程时,秉持“极经典、极前沿、极实战”育才理念;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推进科研项目,贯通“极基础、极应用、极交叉”研究理念,鼓励学生自主立项,释放创新活力。

  截至2025年6月,北京中关村学院已招收博士生600名,建设了近200人的全职和兼职教职员工队伍,开展了31项有组织的科研项目,已建设6个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中心,并启动7个筹建项目。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技术爆炸与颠覆式产业应用发展失衡的挑战,亟需在人才、技术、数据、资本、生态五个维度建立协同效应。”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邵斌强调。

  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与中关村学院,依托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战略,推进“用 AI 的方式培养 AI 领军人才”的智能科研体系建设,探索5条突破路径,培育跨领域复合型AI领军人才、实现规模化工程能力突破、破解数据孤岛难题、引导资本支持长周期创新、打造创新共生体。

  “这种科研+育人的‘双轮’驱动模式,正推动AI从理论创新向产业变革的深度跨越。”邵斌表示。

  据悉,北京中关村学院的成立,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改革的最新实践,也是推动我国AI基础研究与技术超越前沿的探索、发现和培育“人工智能×交叉学科”领域的世界级领军人才的创新尝试。

  与此同时,为构建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全链路平台,成立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一体两院”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产学研创投”贯通的创新生态体系,旨在为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插上AI的翅膀。

2025-07-07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3120.html 1 <p>中关村“两院”让“锤子”和“钉子”双向奔赴</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