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邓淑华
今年以来,天津市、湖南省等省份相继出台支持高校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措施,健全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持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走深走细。
其中,天津市教委等八部门今年1月印发的《关于激发高校创新创业活力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天津市《若干举措》),将“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列为首条工作举措。湖南省教育厅今年3月发布的《支持大学生创业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湖南省《支持措施》),从多方面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政策通过多维度制度设计,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与社会稳定、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在探索阶段,需要国家层面出台分层分类指导标准。
政策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很强
“天津市《若干举措》对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的高职在校生给予免试升本的政策十分引人注目;湖南省《支持措施》围绕支持大学生双创提出的‘七个一’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复客科技集团副总裁沈风雷表示。
针对我国许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仍为选修课,且数量种类少、课时短、实践课程缺乏现状,天津市《若干举措》提出,各高校要建立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专科一年级与本科一年级、二年级原则上分别开设不少于16学时的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创新导论类必修课、创业导论类必修课。
为打破传统分科教育模式限制学生专业视野,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局限,湖南省《支持措施》提出在5所试点高校推行“真题真做”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和评价方式,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面对创业黄金期与学业进度冲突、创业经历与升学评价脱钩等问题,湖南省《支持措施》明确创业实践成果可折算为学分,优秀项目可替代毕业论文。
在沈风雷看来,当前我国各省份出台的相关政策系出于对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引进创新型人才、保障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需要。“师生创业促进了创新成果转化,催生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有助于区域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高校双创教育发生深刻变革
早在1998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即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专题部署,从此创业教育成为国家意志。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生了深刻变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多要素构成,主要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沈风雷表示,多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从过去单一的创业指导基础课程,逐渐发展为涵盖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业技能等与双创相关的全系列课程,并且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师资队伍由单一向复合转变;实践平台不断丰富;双创氛围日渐浓厚。
此外,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由虚向实,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师生创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场地保障等方面,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各地不断探索综合培养模式,形成了项目化教育,跨学科融合教育,校校、校企、校地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
需国家层面出台分类指导标准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亟待改善之处。
“首先是体系标准化欠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在探索阶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课程设置、师资标准、扶持政策等,各地、各高校不太统一,需要国家层面出台分层分类的指导标准。”沈风雷表示。
其次是政策落地不足。在双创扶持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对失败的包容性比较差,各种审计、考核迫使政府部门和师生回避高风险创新领域,政策落地不足。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应由锦上添花向雪中送炭转变。
此外,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双创理论知识比较强,但缺乏创新创业实战经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需要加强对高校师资的培训,同时加强对社会师资的培养。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与现有高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的冲突,具体体现在学时分配矛盾、学分认定割裂、考核方式错位等多方面,需要协调统一。”沈风雷表示。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赵黎明则认为,推动高校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举措。
“要理念革新,重构人才培养逻辑,突破知识本位思维,推动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建构’转型,建立创新思维—跨界整合—实践验证‘三位一体’的培养逻辑。要构建动态课程生态,建立‘核心基础+动态模块’的课程结构,每学年设置一定的弹性学分用于前沿科技、社会热点等创新模块,实现课程内容的实时更新。要坚持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创新,推行‘真实问题驱动’教学法,建立跨学科项目库,要求本科生4年完成规定数量的真实企业/社会项目。要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探讨建立‘专利—论文—创业’成果转换体系。”赵黎明表示。
在赵黎明看来,我国要打破“一次性授课”思维,转向全生命周期陪伴,通过分阶段赋能、实战化设计、生态资源整合,帮助创业者不仅“知道”而且“做到”,最终提升创业成功率与社会经济效益。此外,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构建特色化创新教育体系,其关键在于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大数据追踪毕业生创新表现,形成人才培养质量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