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立彬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为何突然被踩“刹车”
自2024年开始,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上车、端到端等智能驾驶技术开始普及,车企和供应商展开相互攀比式宣传攻势,甚至出现虚假宣传现象。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表示,近期,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发生多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安全事故,例如小米SU7车型在高速领航状态下发生致命车祸事件,暴露出当前智能驾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隐患。部分车企在营销中夸大自动驾驶功能,误导消费者,使其对技术能力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为应对这些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措施,明确禁止在广告中使用“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等术语,要求车企在进行驾驶辅助功能软件升级前,必须完成充分测试并获得官方批准。这些举措旨在遏制行业内过度宣传和技术“带病上路”现象,以确保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所谓的‘智能驾驶’功能,实际上系属于L2级别驾驶辅助系统,仍需驾驶员全程监控并随时准备接管车辆。然而,一些企业在宣传中模糊了这一关键,使用“自动驾驶”等术语,导致消费者误以为车辆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 这种宣传与实际功能之间的差距,造成用户体验的落差,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刘兴亮说。
据了解,2021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标准,将驾驶自动化分为0-5级。在汽车驾驶自动化的6个等级之中,0-2级为辅助驾驶,系统辅助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驾驶主体仍为驾驶人;3-5级为自动驾驶,系统在设计运行条件下代替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当功能激活时,驾驶主体是系统。目前尚未见到3级自动驾驶汽车获得准入许可。
近期,因一些车企夸大和虚假宣传所引起的驾驶安全事故及隐患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此前,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交通言究社”就辅助驾驶发表文章《智慧领航,安全护航——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功能使用须谨慎》,提出近期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并揭示其原因——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的认知不到位,误以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做出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等危险举动,不仅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也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目前来看,要实现真正的智能驾驶还需要等一等。
刘兴亮认为,要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普及,还需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包括高精度地图、车路协同基础设施、算法安全性、法规完善以及用户教育等。预计在未来3-5年内,L3级别的自动驾驶将在特定场景下实现商业化应用,但全面普及仍需更长时间。
如何加强监管
刘兴亮表示,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的落地应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从产品准入管理入手,建立严格的测试与安全评估机制,确保只有通过认证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然后在限定区域开展上路通行试点,逐步积累经验,完善相关管理体系,同时辅以数据监管,要求车辆实时上传运行数据,接入政府监管平台,便于事故调查和交通管理。其次,在宣传规范方面,明确禁止使用误导性术语,要求企业在宣传中准确描述功能边界,避免消费者产生误解。第三,须明确企业和用户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中的责任,确保在发生事故时有明确的责任认定机制。
实际上,在夸大和虚假宣传方面早就有法可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若车企通过广告或宣传材料虚构、夸大辅助驾驶功能(如将2级辅助驾驶描述为“自动驾驶”),误导消费者购买,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对虚假宣传行为处以广告费用5-10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若虚假宣传造成严重后果(如引发交通事故致人伤亡),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可对责任人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对生产、销售者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产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如干扰车辆安全监测系统),若造成严重后果(如交通事故致人伤亡),生产者和销售者可能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销售金额50%至两倍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如多人伤亡),刑期可至5年以上有期徒刑,罚金同上。若设备设计或宣传直接诱导驾驶人脱离监管(如“解放双手”“免接管”),导致重大交通事故,可能被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最高可判处死刑。
对使用者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使用辅助驾驶系统导致双手脱离方向盘、视线偏离道路,仍属于“妨碍安全驾驶行为”,依法处以罚款并记分。一旦引发交通事故,驾驶人将承担主要责任,需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若事故导致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还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被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