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1日
第A21版:新空天

低空经济“起飞”需跨越三道坎

  ▶  本报记者 罗晓燕

  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航智能”)旗下全资子公司广东亿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航通航”)和亿航智能与合肥国资成立的合资运营公司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翼航空”),近期收到了由中国民航局颁发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

  至此,亿航智能成为全球首个具备无人驾驶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完整商业运营资质的企业。业内人士表示,该OC证的落地标志着低空经济载人空中交通运营场景实现了从“0-1”突破。

  低空经济进入市场验证期

  OC证,是民航局向运营商颁发的资质证明,标志着企业具备安全、合规开展商业飞行的能力。

  此前,亿航智能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已获得全球首个载人eVTOL产品型号合格证(TC)、标准适航证(AC)、生产许可证(PC),OC证则是其迈入商业化运营的最后一环,标志着低空载人服务及未来城市空中交通可以正式开启商业化进程,逐步走向大众消费的普及阶段。

  国泰君安证券研报分析认为,全球首张载人eVTOL运营证OC落地,形成了可复制的标准与模板,全国多地低空经济OC运营证有望陆续获批,低空经济商业化运营有望提速,飞行器制造环节有望充分受益。低空经济产业环节包括低空基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保障等。其中飞行器制造环节技术壁垒较强,政策大力支持eVTOL技术研发,整机制造标准化程度有望提升,eVTOL商业化量产有望加速。

  “首张OC证落地,是低空经济迈向规范化的关键一步。”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国空科技(中国)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OC证的颁发,标志着监管框架首次从理论走向实践,为行业树立了可操作的准入标准。

  朱克力进一步表示,对行业而言,OC证是商业化进程的软性基础设施,让企业有了明确的合规路径,资本和技术的投入风险随之降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效率将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OC证为后续差异化监管提供了“试验田”,比如针对物流无人机、载人飞行器等不同场景细化规则,避免“一刀切”扼杀创新。“这也意味着低空经济从政策孵化期正式进入市场验证期。”

  “飞起来”还需跨越多道关卡

  根据民航局批准规定,亿航通航有2架EH216-S获准运营,合翼航空有4架EH216-S获准运营,总计6架。其运行种类是“留空飞行”,经营种类是“载人类”,背后有多项限制条件。如,航空器只能在指定区域和航线,在人烟稀少、低海拔区域的垂直高度120米以下的非管控空域隔离下,进行“A点起飞A点降落”飞行。此外,航空器仅限在昼间目视气象条件下保持视线范围内开展单乘员、单机运行。

  亿航智能在3月31日发布OC解读回应多方疑问。其中,对于运行种类为A点起飞A点降落的“留空飞行”,亿航智能解释称,这并不代表航空器只能做起降飞行,而是处于起降点上空附近的盘旋、徘徊、往返等飞行都属于留空飞行,可用于载人旅游观光和飞行体验。亿航智能同时透露,已与民航局制定策略同步进行A点起飞B点降落的载人旅游观光和体验飞行申请。此外,亿航智能、运营人(OC持证企业)将根据运营情况合法合规逐步开拓城市通勤等其他场景,实现载人空中出租车运营航线,最终达到城市内全无人化低空出行商业运营。

  “‘打飞的’时代不会因一纸证书瞬间到来。”朱克力认为,OC证解决了“能不能飞”的资格问题,但“飞得起来”还需跨越三重门槛。一是空域动态管理技术的成熟度,例如如何实现千架级无人机在同一空域避让;二是基础设施的配套,起降点、充电站、通信网络的地面布局需要与传统交通体系融合;三是用户习惯和信任的培育,公众对飞行安全的疑虑不会因政策放开自动消失。“未来3-5年,会是低空经济商业模式试错期,企业需要证明技术可靠性和成本可控性。”

  朱克力告诉记者,低空经济商业化落地已进入“最后一公里”,但破局关键在于场景穿透力。目前低空经济的应用仍集中在物流配送、电力巡检等B端领域,这些场景虽能验证技术却难引爆市场规模。真正的拐点在于找到高频刚需的消费级场景,例如城市短途通勤、医疗物资即时配送。

  在朱克力看来,当前低空经济实现商业化落地亟待突破的瓶颈并非单纯的技术迭代,而是建立经济模型,当单次飞行成本低于地面交通边际成本时,市场才会自发扩张。此外,空域资源的定价机制、保险产品的创新、事故责任划分等“软规则”也需同步突破。

2025-04-21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49289.html 1 <p>低空经济“起飞”需跨越三道坎</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