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立彬
3月29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互联网专项论坛上,《非暴露空间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亮相。白皮书显示,“非暴露空间”领域理论基础日益坚实、技术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非暴露空间”空间很大
公开资料显示,“非暴露空间”一词系由杨元喜院士在第一届“北斗沙龙”上率先进行学术定义,并因航天、数字化、智慧交通等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得到强化。其涵盖室内和半室内环境,如轨道交通、隧道、煤矿、商场、医院等传统定位技术受限的复杂场景。
“非暴露空间”技术旨在解决传统导航系统在复杂环境中定位精度不足的问题,是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热点方向。
随着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研发及其融合应用取得长足进展,“非暴露空间”PNT(定位、导航与授时)技术逐步形成新赛道,成为专家学者与产业界关注的焦点。白皮书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强调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新平台和新空间。在这一过程中,“非暴露空间”技术融合了国家标准时间、北斗时空基准等关键要素,推动了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生产效率提升。中国航天工业在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已位居世界前列,“非暴露空间”技术正进一步深化这些技术在智慧交通、物流及城市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交通运输部公共交通智能化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陈艳艳表示,“非暴露空间”技术的高精度定位能力,为数字化转型注入动力,其应用还带来了多领域的产业变革。在物流领域,其实时追踪与调度能力大幅提升了供应链效率;在制造业领域,其高精度定位技术支持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在应急管理中,其对潜在风险的实时监控保障了公共安全。通过这些应用,“非暴露空间”技术在智慧交通、民用航空、城市管理等领域展现了巨大潜力,为行业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白皮书显示,由资深院士杨元喜、孙家栋、戚发轫等倡导的“非暴露空间”学术研究已发表了近2.9万篇论文,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深入推进,“非暴露空间”技术将在室内外无缝定位、轨道交通隧道覆盖、海底隧道导航等方面实现了更多突破。通过星链卫星与北斗系统的融合,结合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这一技术将全面融入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助力构建泛在、融合、安全的智能时空服务体系。
“非暴露空间”内含大产业
据了解,由于我国在建筑、矿山、航天、人工智能、算力、深海探测、量子技术、大飞机及造船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为“非暴露空间”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北斗全球组网的完成,为“非暴露空间”PNT技术提供了大地坐标的基准保障和高精度授时的时间保障,使PNT技术具备更广阔、更泛在的应用前景。
据陈艳艳介绍,“非暴露空间”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体系和时空服务体系,室内定位、室内导航、室内电子地图、三维建模应用以及北斗授时技术共同构成一个高精度的时空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蓝海和重要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国家应急管理的重要手段。
白皮书显示,该领域已经呈现出创新的多元经济模式。一方面,技术创新使高精度定位等服务成为可能,推动按使用次数或订阅收费模式的兴起,如地下停车场导航服务收费。另一方面,数据作为关键资源,开启数据增值服务收费模式,企业分析“非暴露空间”收集的数据可为商业决策提供依据并收费。再者,产业技术创新促进跨领域合作,形成产业联盟与合作经济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并通过共享收益、共担风险拓展市场,提升整体经济效益与竞争力,从而推动整个“非暴露空间”产业经济模式向精细化、多元化与协同化方向迈进。
该产业规模巨大,据白皮书提供的数据,2024年全球定位技术市场总规模约320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54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4.5%。随着定位技术在智能交通、自动驾驶、无人机和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持续增长,这一市场将在未来几年继续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