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4日
第A11版:成果转化

多维突破,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活动主办方供图

  ▶  本报记者  张伟

  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书架”走上“货架”,近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汇聚政产学研金各界代表,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性难题展开深度探讨。

  破解“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过程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成败。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进一步健全体系化配套机制,以更大力度破解“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等难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协作机制2025年度主席王田苗表示,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核心要素分别是生态、人才和需求。生态方面,要尊重市场逻辑与国家政策逻辑;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产业链与资金链对创新和人才的支撑,在产教融合中培养人才,其中,校企联合实验室以及创业实践极为重要;需求方面,需综合考虑社会需求与老龄化需求、企业发展降本增效需求和国家核心竞争力形成中产业与基础设施的需求。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提出,通过构建全链条成果转化模式,包括概念验证、中试放大和商业推广,能够有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他呼吁企业深度参与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形成“双向奔赴”的良性循环。

  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

  “提升协同能力是开展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总裁李奎提出,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应有序衔接有组织的科研,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与科技成果转化规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姜雪建议,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要从思想认识与机制体制层面形成共识,要通过改革科研考核评价机制、推进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提升概念验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柳景青认为,在现有体系下,应推动概念验证与中试落地,完善各协同主体间的激励机制,促进高效协同、资源对接的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

  西北工业大学资产公司董事长、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符新伟介绍说,该校采用“有组织的转化”模式,近3年成功转化了800余项专利,并孵化企业60家,其资产公司建立的全流程管理体系使成果转化成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应通过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和优化激励机制,推动成果转化更加有序。”符新伟说。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六所成果转化首席科学家孙磊提出,依托概念验证平台开展科创项目筛选与分级,针对产业与市场需求进行应用场景匹配、开展“正向转化+反向孵化”来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金融赋能激发市场活力

  科技成果从论文到产品,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这个过程是公认的全球性难题。技术创新与发明创造,如果得不到产业化、商业化应用,就会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让金融赋能,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钱塘材料实验室主任陈东敏指出,概念验证阶段是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最高的环节,导致投向该环节的资本匮乏。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部长姚卫浩认为,将高校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原始创新的职能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服务功能联动,可以很好地改善当前成果转化格局。

  姚卫浩建议从5个方面着手:一是创投基金与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成为紧密合作伙伴;二是创投基金要协助科研人员设计成果商业化方案;三是创投基金提供成果转化第一笔基金;四是创投基金成为科学家最信任的合伙人;五是创投基金应成为孵化企业里面最有耐心的股东,全程陪伴企业成长。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宋河发建议,未来高校院所建设有组织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既管技术许可,又管知识产权,还管早期投资,引导社会资本一起来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2025-04-14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48895.html 1 <p>多维突破,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