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罗晓燕
2025开年,地方国企即在低空经济领域动作频频。其中,江西、天津等省份相继成立低空经济相关企业。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地方国企纷纷布局低空经济领域,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抓住市场契机并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各省份对新兴产业布局的前瞻性和战略眼光。
地方国企“扎堆”入场
1月26日,广州市国资委发布消息称,广州市国资委、广州市发展改革委近期指导相关市属企业组成国资联合体发起设立广州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公司(筹)。次日,天津低空经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由天津城投集团全资控股,注册资本10亿元……
“地方国企集中布局低空经济,成立众多平台公司,这意味着2025年低空经济将迎来爆发。”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告诉记者,地方国企凭借资金、政策整合能力,加速低空经济从概念到落地,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标准制定上占据先机。
早在2023年11月,深圳市便成立全国首个地方性低空经济国资平台——深圳低空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由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100%持股。这一举措为深圳市低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的设立,更是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与此同时,各省份国资国企瞄准时机,纷纷涌入低空经济赛道。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上海、湖南、天津、广东、江西、内蒙古等多个省份国资力量入局,成立由地方国企控股或独资的低空经济企业。
“低空经济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国企加码低空经济既受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也受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推动。随着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低空旅游、物流、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找准定位差异化发展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地方国企在推动区域低空经济发展中责无旁贷。
罗军介绍说,目前低空经济领域“分工”明确,国有企业主要负责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民营企业在无人机、eVTOL航空器的研发、生产、制造以及空天地一体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罗军看来,发展低空经济,空地基础设施建设、空域规划管理等尤其需要先行。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需要国有平台公司参与投资建设、运营。同时,空中航线的规划、管理、运营以及飞行服务具有稀缺性、垄断性、特许性,民营企业进入难度较大。
以上海市和湖南省为例,2024年12月20日,上海市地方六大国企共同参投的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该企业以建设低空经济起降设施主枢纽、主航路、主节点为核心业务,协同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资,逐步完善产业配套生态圈;同年12月31日,湖南省低空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聚焦三大主业——低空经济产业培育发展和投融资、低空数字空域网建设运营及低空行业服务保障、低空空域及北斗低空综合应用。
朱克力表示,地方国企在发展低空经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地方国企拥有承担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等高风险、高投入项目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政策资源、行业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更快地捕捉到政策导向和市场动态。
然而,朱克力提醒,地方国企在布局低空经济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国企决策机制相对复杂,可能影响市场响应速度;如何在保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实现低空经济高效运营和创新发展,是国企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国企入局低空经济赛道的关键在于,找准自身定位、发挥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朱克力建议,地方国企应充分利用自身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优势,积极参与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等关键环节。同时,应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关注行业创新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布局。此外,还应积极与民营企业、初创企业等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