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7日
第A2版:要闻

三部门发文建立全国数据“一本账”

  ▶ 本报记者 李争粉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提出形成全国数据“一本账”,建立覆盖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及国家、省、市、县等层级的全国一体化分布式数据目录,支撑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有序流通和共享应用。到2029年,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将带动数据流通利用及网络、算力、安全等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据业界初步估算,数据基础设施每年将吸引直接投资约4000亿元,带动未来5年投资规模约2万亿元。”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在国家数据局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三阶段打造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化发展拔节而上、厚积成势,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先进、性能优越的数字基础设施。”沈竹林表示,随着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对数字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指引》提出,2024-2026年,利用2-3年左右时间,开展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路线试点试验,支持部分地方、行业、领域先行先试,丰富解决方案供给;完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2027-2028年,建成支撑数据规模化流通、互联互通的数据基础设施,基本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规模化数据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基本覆盖。到2029年,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初步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数据企业数量已超过19万家,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5%以上。数据产业的持续发展壮大,需要进一步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深化产业合作,降低运营成本。

  沈竹林表示,《指引》的出台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参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各类数据主体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赖的数据流通利用环境,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创新活力,完善数据流通交易服务生态,打造竞争有序、繁荣活跃的数据产业。

  培育产业良好生态

  《指引》围绕数据流通利用、算力底座、网络支撑、安全防护等部署建设任务,为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明方向。

  推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设施建设必不可少。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5G基站总数达419.1万个,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PON端口数达2792万个。开通了南宁、太原、哈尔滨等27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杭州、上海、深圳、中卫和武汉等5个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有序建设运营。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孙姬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多部门协作,按照“点、链、网、面”的工作思路体系化推进相关工作,持续提升算网综合供给能力。其中,将适度超前建设网络设施,加快网络升级“连算成网”,指导基础电信企业规划建设高速宽带网络,扩大千兆网络覆盖范围,有序推进5G网络演进升级。按需部署干线400G和城域800G高速光传输系统,打造高速稳定的传输通道,更好支持数据的流通和利用。

  算力是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数据要素价值的重要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赵志丹表示,下一步,将重点从统筹推进算力资源一体化布局、深化算力与行业融合应用、推进算力与绿色电力协同发展3方面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发挥算力的底座支撑作用。

  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围绕推动《指引》落地实施,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司长杜巍表示,将继续支持技术先行先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活内驱动力,促进央地、政企多方协同,建设好、运营好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同时,将继续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国债资金等中央财政性资金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就是为了支撑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大规模数据流通利用,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发挥海量数据优势和丰富场景优势,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数字中国提供动力。”杜巍表示。

2025-02-17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45832.html 1 <p>三部门发文建立全国数据“一本账”</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