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伟) 近日,国内首部信创硬件报告《2024-2026年中国信创硬件产业发展建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又称“赛迪研究院”)发布。《报告》从国产CPU(中央处理器)等信创硬件产业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国内技术路线及相关厂商发展状况,并对信创产业趋势及潜在风险问题给出关键建议,引发全社会对信创产业自立自强的高度关注。
长期以来,我国对海外 IT 产品的依赖度较高,以Intel、Microsoft、Oracle、Cisco等为代表的IT厂商,在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领域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高度渗透到政府部门、金融、民航、铁路、医疗等各行业。
自2008年以来,海外产品引发的信息安全事件频出,由此IT技术的自主可控势在必行。从根本上说,信创整体解决方案就是通过打造以CPU和操作系统为重点的国产化生态体系,系统性保障整个国产化信息技术体系可生产、可用、可控和安全。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CPU消费市场。但国产CPU起步晚、基础薄;同时,由于CPU产业集中度高,导致技术和生态壁垒突破难。因此诸多业内专家呼吁,科技自立自强,信创筑基护航。而要想真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率先挺起CPU产业脊梁。
《报告》指出,从国产CPU产业基础看,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步形成三大梯队:以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光”)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旗下产品鲲鹏为代表的第一梯队,以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芯”)、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第二梯队,以上海兆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兆芯”)、上海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旗下产品申威为代表的第三梯队。从发展趋势看,国产CPU在设计能力上已逐步接近全球领先水平,软件生态正逐步完善。
发展成绩值得肯定。但业界专家提醒,进入“深水区”,国产CPU存在的发展风险和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如,CPU研发投入一直是各企业的一项重要支出。2020-2022年,海光研发费用从5.46亿元提升至14.14亿元,龙芯研发费用从 1.64亿元增至3.13亿元。
据海光披露的公告,预计其2024年年度实现营业收入87.2亿元-95.3亿元,同比增长45.04%-58.52%;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8.1亿元-20.1亿元,同比增长43.29%-59.12%。然而,多数企业持续高昂的研发投入并未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盈利能力,反而盈利能力都出现了明显下滑。这说明,对于部分企业而言,研发费用投入与带来的市场效益并没有形成正循环,这种形势长久发展,将不利于企业研发能力的持续提升。
另外,CPU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和生态壁垒引人关注。对主流软件生态的匹配度决定了产品的好用程度,继而影响信创硬件企业竞争力。目前看,海光、兆芯利用兼容x86 CPU多年来已形成的主流软硬件生态,为用户带来了更丰富、更灵活的选择权,极大地保护了用户IT投资,降低了应用迁移复杂度与成本。其中,海光通过C86完整兼容x86,在x86生态应用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的背景下,实现了产品迭代、生态兼容、市场规模化应用的良性循环,为自主可控开创一条更受市场用户欢迎、更具长远可持续性的发展之路。
专家预判,从该趋势看,未来信创硬件生态体系的搭建,将主要围绕 x86赛道和其他赛道展开,并在计算多元化趋势下实现竞争性共存发展。
因此,多位专家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评估各路线的发展优劣势,择优选择重点CPU企业进行扶持,既要引导国产CPU向可控的主流路线加速收敛,不断增强主流信创架构的产业竞争力,也要推进信创软硬件生态在横向与纵向维度的产业协同与竞争性发展。
综上所述,国产CPU的未来之路充满希望与挑战。信创硬件产业的崛起,既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具体体现,也是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新战场。在数字经济浪潮下,信创硬件产业的每一步都备受瞩目,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