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洋
“2025-2035年新10年将是数智互联网时代。”在近日举行的2025(第十五届)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邬贺铨表示,“AI已经成为当今创新的关键动能,Al for Internet(人工智能赋能互联网)将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重大机遇。未来十年,将是AI重塑互联网的时代。”
AI终端或成
互联网重构切入点
我国移动网络经历1G—5G–A的层层升级。30年间,历经PC互联网、PC+移动、移动互联网阶段,而今,AI已经成为当今网络创新的关键动能。未来十年,AI终端将成为互联网技术与应用重构的切入点。
现阶段,大模型作为AI的重要形式正在快速发展。但是,大模型作为Copilot(助手),面临着快思考有广度但缺深度欠精准且在工程、医疗等领域未经实验及临床实践等问题。
“大模型工程化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头部厂商纷纷推出MaaS(模型即服务)等平台,但应用开发、系统集成等环节相对薄弱,生态体系尚不完善,需加快培育。”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魏凯说。
对此,邬贺铨表示,下一步可以MaaS模块形式将场景大模型及工具链嵌入云端,加入用户数据微调,进一步降低用户使用大模型的门槛。基于基础大模型训练行业、场景大模型,可通过“瘦身”成为端侧大模型,下沉到终端或边缘。此外,还可基于大模型的提问、应答闭环迭代,将知识形成“感悟”,得到轻量化的智能体小程序。
而智能体的生成,可以面向特定场景利用大模型训练得到。“智能体将大模型的知识转化为‘感悟’,可与大模型协同或独立于大模型,执行特定任务(代理)。如果把大模型比喻为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OS),智能体就相当于APP。”邬贺铨说。
魏凯预测,2025年,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创新发展,多模态与复杂推理将持续突破,端侧加速落地,垂直领域精准深耕,具身智能崭露头角,合力驱动产业智能化升级。
互联网有望“四大重构”
“随着大模型等新兴技术的迭代升级,我们正加速从‘互联网+’走向‘人工智能+’。”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杜广达表示。
互联网如何适应新的发展?
邬贺铨认为,一是终端形态向新重构。大模型的下沉和智能体的落地将改变终端设备,尤其是将AI技术嵌入终端和边缘计算设备中,重新定义手机、PC、眼镜、AR等可穿戴设备及工业模组,这些设备将支持云端或离线运行,形成新的AI终端时代。
二是网络设施向质重构。基础设施的AI赋能将首先体现在5G-A和6G的推动上,以提升用户体验并支持泛在连接和绿色网络发展。网络协议将继续向IPv6+发展,进一步推动纯IPv6协议的应用,IPv6地址空间的扩展将为更多IP协议功能和能力的实现提供支持。
三是产业应用向智重构。产业应用将在多个领域实现智能化转型。车联网将从智能座舱开始,结合5G和C-V2X技术,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尤其是在智能座舱技术方面提升中国新能源车的全球竞争力。卫星领域将通过AI优化卫星星座的频轨、波束调度,支持星上计算并实现星地协同。在工业互联网方面,通过场景大模型的应用,优化供应链并进行预防性维护,推动更多智能化和高效化的产业应用场景落地。
四是数字治理向善重构。互联网平台想要持续有序发展,治理机制不可或缺,但同样需要保持包容性,容许一定的试错空间,以促进新业态的发展。互联网治理既要防范风险,也要促进创新,鼓励探索的同时要整治不良行为,要营造创新、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此外,完善数据安全、数据跨境流动等基础制度建设也将成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AI的监管既要鼓励创新,又要注重安全性和伦理规范,确保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价值观保持一致。
进一步引发应用模式变革
“Al重构互联网将进一步引发应用模式的变革。”邬贺铨表示,这些变革,包括手机、PC、眼镜等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工业模组、机器人、网联车等终端形态多样化;云原生、AI原生、安全原生的网络功能原生化;从智能终端到AI终端,从通信终端到智能体/具身智能的端功能智能化;从点到点(含接力/流量分担/冗余并发)到P2MP/MP2P,5G PC5/Uu接口分别连接V2V和V2N,以多归属/多切片组织MP2MP的通信连接多元化;自然语言、触摸屏、手势唇形、眼神等,从GUI到VUI(语音界面)并发展为Agent Ul,APP存在感和独立性被弱化,转而成为系统背后服务工具的人机交互多模化。
此外,还将带来2C/2B互补、人机物兼容、云边端协同、通感算融合、天空地互联等应用服务泛在化;获取信息方式从浏览到对话,内容产生从对外检索到用户(在终端内或与云端协同)生成,提问与获得的信息模态转换(文生图/视频),从内容预制到内容定制的内容供应个性化,以及从流量计费到基于体验的服务质量计费,计费单元从带宽到Token或算力,计费方式从包月、流量包到预订机时等计费模式的差异化。
“在以AI重新定义互联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用 AI 思维推动网络技术与应用创新,带动软硬件产业及新型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以互联网的新质赋能新质生产力。”邬贺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