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第A3版:创新论坛

战略性新兴产业“四链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

  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进行下水试验。

  图片来源:威海火炬高新区

  ▶ 钟晨 张立艺 孙倩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四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举措有效实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四链融合”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内外变革趋势,需要立足我国产业实际,把握融合发展新机遇,强化关键要素供给,畅通前沿技术落地转化渠道,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四链融合”成效显著,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1.产业引领能力持续提升,壮大新质生产力发展规模

  过去的1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蓬勃发展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4年的7.6%升至2023年的13%以上,已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而其产业实现快速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规模的成长壮大提供了核心动力,有效拓宽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发展形成了若干极具发展潜能的新兴动能产业。如信息产业领域,2023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高于高技术制造业0.7个百分点;软件业营业收入达1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4%,连续10年以上保持两位数增长。绿色低碳领域,2023年,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其出口总值首次超过万亿元,同比增长约30%。

  2.“双链”保障水平稳步增强,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

  产业链、供应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形态,其韧性和安全水平反映国家经济抵抗风险能力的大小,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运行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链”保障水平持续增强,稳定且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一是产业链关键薄弱环节不断补齐。通过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我国在航空发动机、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关键材料等短板领域,基础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二是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供应链业务融合不断深化,供应链协同从简单线性关系走向多主体的复杂网状关系,供应链协同效率快速提升。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创新应用探索,并将成熟供应链管理能力赋能上下游,打造共赢生态。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我国工业领域供应链数字化服务市场复合增速约为20%。

  3.创新链条能力不断跃升,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创新发展是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核心砝码。在创新投入规模、创新主体数量双增长带动下,产业创新能力不断跃升,新质生产力增长动能作用愈发稳固。

  一是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3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64%;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2212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7%。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居世界第一。

  二是创新主体队伍不断壮大。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万家增至2023年的40多万家,贡献了全国企业约70%的研发投入。科技领军企业针对产业前沿技术开展了大量研发工作,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

  三是前沿科技原创能力实现突破。我国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在若干重要领域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前沿新兴技术加快场景应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热点论文数量的世界占比持续增长,占世界总量的45.9%,在世界排名中保持第一位;高被引论文数量占世界总量的30.8%,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位。

  二、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四链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建议

  1.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打造一批重大新引擎新动能

  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立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规律和时代特征,打造一批重大新引擎新动能,探索科学发展路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是巩固支柱产业。推动传统信息制造、生物医药、高端制造、节能环保、常规新材料等领域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规模保持较高水平。

  二是壮大优势产业。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智能技术和终端等优势领域发展活力,深化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不断拓展应用市场,壮大发展接续新动能。

  三是培育新兴赛道。聚焦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人形机器人、卫星互联网、前沿材料、细胞和基因治疗等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超前谋划和部署配套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加速培育发展。

  2.围绕前沿科技突破,培育建设新型创新载体队伍

  统筹科创资源,加快培育建设多元化新型创新载体队伍。

  一是加强重点前沿领域新型创新载体布局。面向前沿科技领域,进一步加强新型创新载体布局,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新型创新载体,成为我国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核心载体之一。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创新主体参与新型创新载体建设,丰富新型创新载体资金来源,打造不同类型的新型创新载体。

  二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集聚区。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基础扎实、本地及周边转化需求规模大的地方,统筹各类成果转化资源,建设辐射范围大、转化能力强、发展机制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集聚区。围绕创新挖掘、概念验证、技术熟化、试验验证、测试评价、企业孵化、产业培育等开展综合服务,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3.发挥强大内需支撑,加速前沿技术融合应用落地

  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打造前瞻应用场景,带动前沿技术加速产业化落地应用。

  一是超前布局应用场景。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提前规划和布局具有前瞻性的应用场景,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相关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在推动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为前沿技术商业化应用提供更为明确的方向。

  二是打造示范应用场景。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积极打造一批前沿技术示范应用场景。鼓励在示范应用场景中进行技术和模式创新,探索新的应用领域和市场机会。积极研究出台专项支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前沿科技示范应用场景的建设和运营。对成功的前沿技术示范应用场景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4.加强耐心资本供给,集约高效提升金融支持水平

  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需求变化特征,优化金融服务水平,加强耐心资本供给。

  一是加强政府资金引导与支持。研究设立专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耐心资本基金,通过财政资金引导社会长期资本参与,为新兴产业优质初创企业和高风险创新项目提供更为稳定的风险资本支持。出台针对耐心资本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长期投资新兴产业。

  二是发挥好金融机构资金长期支持作用。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针对新兴产业的长期投资和信贷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产业资本合作,共同设立新兴产业长期投资基金。

  三是培育长期投资文化。加强对新兴产业和耐心资本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和社会环境。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对新兴产业的认识和理解,引导投资者关注长期价值投资,减少短期投机行为。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

2024-12-23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43285.html 1 <p>战略性新兴产业“四链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