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莉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战略决策,是我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作为中国最前沿的开放试验区,海南自贸港承担着国内外经济循环枢纽的角色,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全球贸易和投资新秩序的关键节点,通过制度创新、政策突破,探索与全球高标准经贸规则接轨的新路径,这不仅对海南省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球贸易体系提供中国方案。
一、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
海南自贸港的制度设计深刻反映中国在全球经济新格局下的战略考量,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为核心,围绕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跨境资金自由流动、人员进出便利化、运输往来自由化以及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六大关键领域进行精心设计。数据显示,2023年,海南自贸港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同比增长22.7%,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超2300亿元,同比增长15.3%。这些数据直观地反映出这一制度框架的实际效能,展现出自贸港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关键作用,并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和新思路。
海南自贸港的投资便利化举措是增强国际吸引力、推动资本流动的重要驱动力。其关键措施包括简化外商投资审批流程、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供“一站式”服务等,显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政策的透明性和可预见性。这些举措不仅优化外资企业的准入环境,还极大缩短投资项目的落地时间。以“单一窗口”服务为例,德国巴斯夫公司在我国海南省设立全球生产基地,从设立到投产的时间由几个月缩短至数周,这一项目的快速落地正是自贸港投资便利化政策成功的体现。这些投资便利化措施背后体现了对全球资本流动规律的深刻理解,即通过制度创新简化监管流程,放宽市场准入规定,减少投资壁垒,特别是在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导向型产业的布局上,促进了自贸港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
海南自贸港通过实施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对注册在海南自贸港并实质性运营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海南自贸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对进口自用的生产设备、营运用交通工具及游艇、原辅料等实行“零关税”等。截至2023年,海南自贸港企业所得税减免总额达120亿元。高效的税收政策,减轻了企业负担,激发了本地和跨国公司的创新潜能,促进了资本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极大提高企业投资回报预期,推动海南省成为全球资本的政策“洼地”。
海南自贸港通过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设立国际交易所、鼓励金融科技发展等举措,形成多层次、开放型国际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不仅涵盖跨境人民币业务,还包括国际能源、航运、产权交易场所的建设,支持科技金融创新,发展数字金融、绿色金融等新业态,探索区块链和跨境支付创新,提升金融系统的效率和包容性,增强自贸港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资源配置能力。通过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推广,自贸港降低了汇率风险,助推人民币国际化。2023年,自贸港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达1200亿元,同比增长50.6%,显著提升区域贸易和投资便利性。
二、海南自贸港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海南自贸港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构建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全球企业间的技术转移和资源共享,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例如,通过取消认证机构商事主体登记和资质许可手续,为出口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国际认证通道,进一步促进海南自由贸易港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海南省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海南自贸港已成为吸引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和科技文化交流的桥梁。2023年,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吸引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家企业参展,成交总额突破100亿元。
产业国际化不仅是海南自贸港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在全球供应链中获取主导权的关键路径。自贸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吸引全球的领先技术和资本,从而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高端环节的地位,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热带特色农业等领域,引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国际领先技术,并通过建立一系列跨国合作研发机构,推动技术本土化和再创新。据统计,2023年,自贸港高新技术产业的外资引入力度提升显著,国际资本在该领域的投资额同比增长45.8%。
海南自贸港引入全球顶尖人才与高端教育资源,增强自贸港的人力资本积累,实施系统性创新人才政策,构建高度国际化的人力资本体系,形成以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的经济增长驱动力。实行个税减免、住房补贴、教育医疗保障等举措,从制度上降低国际高端人才的流入壁垒,致力于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与全球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如海南大学与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合作开设的国际合作硕士项目,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知识创新,拓展自贸港本土人才国际竞争力。
知识产权保护是海南自贸港吸引高技术产业和促进国际资本流入的核心机制。海南自贸港在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上,遵循全球最高标准,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保护条例》,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框架与执行机制,确保技术、品牌和创新成果能够获得有效保护。这一保护体系涵盖专利、商标、版权等各个方面,并在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中进行本土化调整,形成一套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通过法律与制度的协同,增强外资企业的技术投资意愿。这不仅减少技术外泄和侵权风险,还提高创新主体的投资回报率,构建良好技术转移和创新生态环境,强化海南省在全球创新链中的节点地位。
三、海南自贸港的国际影响力与未来展望
在全球贸易体系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海南自贸港通过“零关税”和加工增值免税政策,不仅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多元化,还为全球高附加值产业的资本和商品流动提供新的空间。2023年,海南自贸港的货物贸易额同比增长15.3%,其中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占比显著增加。这种政策安排有效降低国际贸易的成本,通过全球贸易的重塑和价值链的升级,推动中国与全球市场的深度融合。这种双向互动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贸易治理中的制度话语权,也为全球贸易自由化提供了中国经验和范式。
作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枢纽,海南自贸港在构建中国与东南亚市场的经济联系中扮演至关重要的桥梁角色。其政策设计旨在通过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促进双向市场开放,还通过多层次、多边框架下的合作机制,推动区域经济体间的协调与整合。这种深度合作促进要素流动的高效性和经济体间的互补性,在全球经济重构过程中强化区域经济体的韧性。
海南自贸港通过推动绿色金融、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和推广低碳技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样本。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和设立绿色投资基金,海南自贸港为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等低碳项目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激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活力;通过引入市场化的生态服务补偿机制,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2023年,海南自贸港绿色经济产值占GDP的12%,这一生态保护框架,为全球绿色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海南自贸港的未来发展潜力蕴含在全球经济重构、区域合作深化和制度创新引领中。然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区域竞争升级,海南自贸港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需要通过更加灵活的制度安排,增强其应对全球贸易环境波动的能力,特别是在高端产业链的布局中,确保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节点地位不被动摇;需要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与调整,强化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制度影响力;需要通过提升制度透明度与合规性,为全球高端产业链的再配置提供制度支持。
未来,海南自贸港将继续在变革中引领,在开放中升华,将为中国赢得更多全球规则制定中的制度话语权。
(作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