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6日
第A10版:新交通

市场发生变化 合资品牌何去何从

  ▶ 本报记者 于大勇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国内零售份额为65.7%。换言之,外资独资和合资企业乘用车市场占比仅剩1/3。外资企业如何发展?甚至能不能在中国市场生存?成为当下业内关注的话题。

  专家表示,合资车企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技术先进性和高质量产业链的代表,对自主品牌的发展壮大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当前,市场在变化,合资品牌只要应对得当,未来可期。

  合资优势市场在萎缩

  乘联分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自主品牌零售量为148万辆,同比增长32%,环比增长11%。当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65.7%,同比增长10.1个百分点;1-10月,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累计达60%,相比去年同期增加8.4个百分点。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10月份,主流合资品牌零售57万辆,同比下降17%,环比增长8%。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5.8%,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2.9%,同比下降4.8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4%,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

  “合资车企的国内市场销量出现明显回落的原因在于其没有抓住中国新能源转型的机遇。”在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合资车企市场份额之所以逐渐萎缩,其根源在于市场形势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自主品牌在智能化和电动化赛道上越走越快,以燃油车为主的合资品牌转型步伐迟缓。”崔东树表示,2024年以来,自主品牌表现很好,新能源汽车领域全面发力,纯电动与狭义插混表现均很好。总体来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区域在自主研发的创新技术带来的高端油电混动较突出,而纯电动的市场也在逐步走强,共同分流燃油车市场。

  历史贡献巨大

  据了解,我国汽车合资肇始于1984年北京吉普正式营业和上海大众(现名上汽大众)签约奠基。

  40年来,合资品牌与中国汽车工业紧密相连,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带动了产业链生态体系的发展。

  “通过合资合作,中国汽车产业学习了先进的汽车制造工艺技术、市场营销等,并引导合资车企在中国设立了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基本实现了供应链本土化,还逐渐建立了国内汽车安全、环保、排放等法规体系,这些都是企业与市场、政策相结合的硕果。”中发联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航表示,通过向合资车企学习,自主品牌的相关能力不断增强,改变了国内汽车产业资金、人才、技术缺乏的局面,实现了互利共赢。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汽车合资历程无疑是一段值得肯定的历史。合资车企成立之初,外方对于资金的投入心存疑虑,担心有去无回。然而,随着合资车企的蓬勃发展,外方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不仅希望提高所占股比,还积极争取销售权。这些变化都充分证明了双方在合资过程中的认知与期望在不断提升。”中国汽车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认为。

  未来何去何从

  在合资品牌市场占有率走低的当下,合资品牌又该何去何从?

  “现在市场环境有了重大变化,需要重新思考外资企业的市场定位。”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认为,需要继续欢迎支持合资企业在中国发展。“外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的经营者,需要针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和变化的市场环境,重新制定企业发展的规划。”

  “首先,在认识层面,必须明确合资车企的本质——在中国设立的企业,拥有工厂和主要为中国公民提供就业机会。对于合资车企,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在方针上保持对合资合作的坚定信心。其次,应积极促进合资车企的转型调整,承认跨国车企的实力和决心,看到其正在不断投入和调整。第三,在产业链建设方面,应携手合资车企共同打造世界水平的产业链。第四,在出口战略方面,应积极与跨国车企合作,共同制定出口战略,加强对外合作是推动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安庆衡说。

2024-12-16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42930.html 1 <p>市场发生变化 合资品牌何去何从</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