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立彬 赵阳
今年前三季度,南昌高新区GDP达739.4亿元,同比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9%;进出口总额316.15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出口总额214.18亿元,同比增长25.5%。
一张亮眼的成绩单,反映了南昌高新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际成效。近年来,南昌高新区全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及引领性项目,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加速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持续做强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只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才能实现产业升级。
深谙此理,南昌高新区围绕龙头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深入实施“一企一策、一企一方案、一企一专班”工作法,从发展空间、项目配套、科技创新等方面帮助企业挖掘新增项目、技改项目。
2023年,南昌高新区新签约1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60个,占该高新区1亿元以上项目总数的71%。半导体封测装备研发生产基地、挪宝能源热泵生产基地、协鑫集团新型储能系统等一批新赛道项目加速落地建设,新型显示、装备制造、新型储能等一批新兴产业技术正加快孕育新质生产力。
在这里,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完成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落地转化。当前,南昌高新区的硅基中心半导体照明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国内首台6轴5联动数控激光刻型装备、江西联创光电超导应用有限公司世界首台高温超导直流感应加热设备上榜“江西省十大科技成果”,并且“中微MOCVD设备开发及应用”入选江西省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20个项目获2023年度南昌市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占总数的67%,居南昌市第一。
截至2024年上半年,南昌高新区拥有南昌市级以上科研平台376个,其中国家级平台21个。R&D投入强度连续6年增长,达5.62%。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南昌高新区始终致力于科技创新的结果。
近年来,南昌高新区先后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南昌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江西航空研究院等7家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究院,目前已引进优质科研团队68个,聚集高端研发人才近700名;同时,建设江西省、南昌市科研平台28个,形成知识产权237项、知识产权授权120项(含发明专利40项),获得各级科技立项91项,包含国家级项目15项。
此外,南昌高新区积极推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中山大学南昌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与重点企业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创新资源交换;在江西省率先组建光电产业产教联合体,探索人才培育合作新机制;深化“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为300余家企业提供超78亿元授信额度,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科技创新;引进中国(南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企业打通专利快速授权、确权、维权和协同保护绿色通道。
走进北航江西研究院先进工业CT检测实验室,但见技术人员将航空铸件放入三维工业CT成像系统,经X射线照射和AI算法数据成像,几分钟时间就能判断切割件质量是否达标。
这套由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工业CT成像检测系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除了北航江西研究院这个“产业大脑”,中山大学南昌研究院、北大南昌创新研究院等7家大院大所新型研发机构也先后落户,为南昌高新区协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除了科研大平台,在各项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南昌高新区企业创新热情持续高涨。
落户南昌高新区4年后,中科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丰收季,发布28项专利与15款智慧水文产品、3款涉水芯片和模组,尤其是18款性能领跑全球的前沿产品,给市场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该企业副总经理宋冠男说,“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口碑,企业迅速成长为行业‘小巨人’。”
目前,南昌高新区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已经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60%;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南昌市的50%,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和45%。
持续做大产业集群
围绕江西省“1269”、南昌市“8810”行动计划,南昌高新区制定了“4610”行动计划,全力打造电子信息、新材料两个千亿元级产业与航空制造、医药健康两个200亿元级产业。2023年,南昌高新区营业收入百亿元级企业10家,其中1000亿、500亿、200亿级企业各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占南昌市的48%;总部在高新区的上市公司18家,占南昌市的42%。今年上半年该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2%。
大型产业集团的成功打造源于南昌高新区的高瞻远瞩,通过不断地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而形成的高能级产业链,直接促进了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浪潮中,区域竞争越来越经由产业竞争转向为产业链竞争。长远看,能否培育出高能级产业链,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整体效能和市场竞争力。
作为全国LED产业核心区,过去,南昌高新区LED核心装备MOCVD主要依赖进口,上游设备供应长期受制于人。
面对上游关键缺环,南昌高新区产业链专班将目光投向国产头部设备制造商,2018年,带着当时行业内最大的一笔设备采购订单,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MOCVD生产项目成功落户于此。至此,高端装备关键核心问题迎刃而解,一条完整的LED产业链闭合成环。
如今,中微公司将MOCVD生产线由总部上海迁至南昌,南昌高新区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氮化镓基蓝光LED MOCVD设备生产基地。
在上游补链的同时,产业链中下游也在向新兴技术领域延伸。今年7月,总投资额20亿元的赣锋锂电消费类锂电池电芯PACK自动化制造项目签约落地,一期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为南昌高新区数码产品提供5000万套消费类锂电池。
像这样的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引燃了产业集群的乘数效应。如今,这条产业链集聚了兆驰晶显、中微公司、晶能光电等行业翘楚,带动南昌高新区LED芯片产能跃居全球第一,大功率LED光源产能位居全国第一。
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版图中,移动智能终端是另一个重要细分赛道。行走在南昌高新区,可见链上企业相隔仅几公里,而空间上的高度聚集让人们对产业集群有了更直观感受。在这里,位于国内ODM前列的华勤、龙旗、天珑及传音等6家整机制造商和80多家链上配套企业“聚木成林”,带动产品本地配套率超过90%。
目前,南昌高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集聚了华勤、龙旗、美晨等移动智能终端ODM龙头企业和传音、中兴2家品牌手机企业,有5家整机企业2023年营业收入870亿元,90%以上移动智能终端产品一级零部件实现园区内配套,该集群获评国家级新型计算机及信息终端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2024年上半年,南昌高新区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9068万台,同比增长70%。手机闪光灯和移动照明出货量、LED芯片产能及销量均位居全球第一。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772亿元,同比增长32%。航空产业集聚了49家链上企业,其中低空经济企业35家;装备设备制造业集聚了39家规模以上企业,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16.1亿元,同比增长356.7%。该高新区全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今年以来通过“单点突破”到“链式改造”的探索实践,已推动46家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走上降本提质增效之路。
持续做优营商环境
近日,在2024第四届数字政务发展年会上,南昌高新区凭借“高效办成一件事”创新案例,入选“全国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扩面质效典型案例单位”,这是该高新区继今年6月获评“全国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创新优秀案例单位”“高效办成一件事最美政务大厅”后获得的本年度第3个国家级殊荣。
南昌高新区参评案例上榜反映了该高新区在数字政务能力提升、政务服务品牌打造、智慧政务数据应用等方面已进入全国数字政务领域第一流行列,更反映出该高新区在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方面的积极成效。
今年以来,南昌高新区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优质服务,激活企业发展活力,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积极作为,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今年1-7月,南昌高新区新签约项目81个,同比增长40%,其中制造业项目53个,投资占比85%。
走进南昌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无感大厅、无声叫号、5G远程视频联审等一系列智慧化服务令人耳目一新。
南昌高新区在江西省率先实施企业开办“零成本”“立等可取”审批新模式,率先试创“一号申请、一网通办”服务,率先推出“办不成事兜底办”服务专窗。
此外,南昌高新区通过设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一对一”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问题解决等个性化服务,确保企业需求得到及时响应和有效满足。今年以来,南昌高新区科经局走访企业300余次,其中规模以上数字经济企业做到全覆盖,为企业解决市场对接、人才引留、企业融资、产学研合作等问题30余个。这种“主动式”“销号式”为企业解决问题方式,赢得企业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也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南昌高新区还组织编制《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手册》《数字企业服务事项》等惠企材料,由各服务专员“点对点”发给企业。同时,连续举办软件企业升规入统业务、服务外包市级资金、“数字产业发展十条”市级资金、省市科技项目申报等各类政策宣讲及培训活动10余次,真正做到惠企服务“零距离”“面对面”和“实打实”。
针对企业产品市场推广难题,南昌高新区加强园区数字经济技术供应商、需求方合作,积极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市场对接平台,组织“技术应用场景对接”“行业对接会”等活动,帮助企业直接对接目标客户群体。同时鼓励企业探索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场景,提升市场竞争力。
今年3月,南昌高新区举办软件产业应用场景供需对接会,邀请50余名数字经济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帮助企业在技术、平台、服务等领域实现精准对接,助力企业发展。此次供需对接会,10余家企业代表展示了各自拳头产品,并对应用场景进行了详细介绍,企业之间详细了解技术优势和产品特点,组织企业之间面对面交流,多家企业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同时,南昌高新区不断完善要素保障,率先设立高层次人才产业园、人才驿站、人才码和人才服务专员等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开辟人才就医绿色通道,为人才子女提供优质就学服务。
坐落于串联华勤电子、中微电子、美晨通讯等当地龙头企业的天祥大道上的人才驿站,共设有152间房、304个床位,门前提着行李箱办理入住的人络绎不绝。
“这里的人才政策非常‘实’,人才驿站可以免费住3个月,空调、洗衣机等设施齐全,餐饮店、水果店、菜鸟驿站都很近。我在线上提交资料,当天就获审核通过。”今年从洛阳理工大学毕业的何海宝非常满意。
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南昌高新区出台《关于司法助企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二十条措施》,构建“法院+N”涉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涉企各项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同时,建立涉企案件绿色通道,一站式办理涉企案件,探索“企业吹哨、公检法报到”机制,改造建立企业服务站,组建硕士检察官服务团,助力打造一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站在千亿级GDP的新起点上,南昌高新区将以更强大的气魄和担当,以高质量发展赢得新的未来。“今后,南昌高新区将以‘大抓落实年’活动为抓手,大力弘扬钉钉子精神,坚持苦干实干,持续做好又‘高’又‘新’两篇文章,为全面落实省会引领战略、深入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科创中心、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与高品质服务业集聚发展中心)建设作出更多高新贡献。”南昌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