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
第A9版:高新产业

科技创新话题不能被流量裹挟

  ▶ 张伟

  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与“流量为王”的网络信息时代,时常会发生一些事件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一块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引发公众的热议与思考。不久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凝晖的一段公开演讲视频突然被剪辑,然后被推上热搜,让人有些始料不及。

  今年5月,孙凝晖院士在演讲中分析中外芯片产业的差距及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时,提出国内不应该只有华为的“封闭垄断”模式,还要走出一条更开放的产业路线,鼓励产业界多元化发展。

  这一分析由于涉及院士和华为两大自带流量体的“标签”,在时隔近5个月后被掐头去尾,并被戴上了“院士攻击华为”的“帽子”,在网络上持续发酵。更有网络大V甚至编织起阴谋论,暗指背后牵涉利益。一些不明就里的网民的“爱国情绪”因此燃烧,在网络上剑指院士及其背后的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高校……一时间,科技界的诸多知名专家学者对于探讨科技创新的话题感到胆战心惊。

  为什么不敢谈?因为在“流量为王”的网络信息传播时代,网络“流量”正在成为某些人任意绑架他人言论的一种工具或手段,让人惧之、远之、警惕之。

  不难看到,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科技创新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话题,时常成为流量裹挟下各种“热搜话题”和“无脑爽文”的猎物。出现这种现象的危害在于,以“流量为王”作为指挥棒,科技创新言论极易遭遇“流量陷阱”。

  “流量陷阱”的产生已经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在这种消耗过后,某些人一定会去索取新的社会资源,促进其生产或者取得报酬。不仅于此,“流量陷阱”形成之后会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导致或为争相模仿,或者“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且,“流量陷阱”强大的吸附能力一旦形成,就如同星际漩涡般疯狂地吸食身边的信息。这个漩涡还没结束,下一个漩涡很可能已经在路上。

  可以想见,在“流量陷阱”的裹挟之下,科技创新言论被曲解和污名化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由此,网络时代科技创新的畅所欲言与流量价值亟需被正视。

  客观而言,舆论场的特征在于“多方叙事”。特别是“互联网+”时代,舆论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与正能量的“多方叙事”相互交织,应形成对科技创新的同频共振。

  “多种叙事”往往呈现出多源头、层次性的特点。多源头是指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这也导致舆论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进而形成一个信息话语场域。层次性是指舆论场域的话语信息,其真实性、科学性、有效性呈现的形式不一,难以辨认。由此,摒弃以“流量为王”的传播理念势在必行。

  相应的,互联网平台和从业者应承担社会责任,坚持实事求是,不偏信、不盲从,不被流量所绑架,坚持推出优质内容,而非以谣言或偏激言论吸引眼球‌。同时,政府‌监管部门应履职尽责,加强监管与引导。要让信息资源的真实性、科学性得以真正的高效释放,让曲解、谣传消失,让化解不当舆论能力最大化。要加强网络空间生态治理,规范信息发布和传播流程。同时,还要引导公众提高辨别能力,提升网民素质,共同维护一种客观、理性的清朗网络舆论环境。

2024-11-11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41017.html 1 <p>科技创新话题不能被流量裹挟</p> /enpproperty-->